内部审计期望差距成因及对策一、引言内部审计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2003年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其他经济组织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可见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初衷是揭露和反映国有企业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服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但内部审计工作业绩始终与社会公众的期望相差甚远,只有了解了期望差距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缩小审计期望差距,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二、内部审计期望差距的形成原因(一)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多样内部审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实施审计的过程及审计结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公众对它的期望差距较大。目前社会公众对内部审计期望是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揭露差错舞弊,监督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来帮助企业进行价值增值,与社会审计中公众要求审计独立公正的评价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有所不同,这种期望更多地体现为管理层及所有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期望。所有者期望内部审计能够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增加组织价值的同时能揭示管理层的差错舞弊情况,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有所不同,管理者希望内部审计能够帮助监督或检查组织内部的某一部门、某一制度或某一项具体的经济业务或活动,查找组织内部各部门履行受托责任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出适当建议,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增加组织价值,并不希望内部审计揭示自己的受托第1页共5页责任情况甚至某些舞弊行为。管理层与所有者期望的差异使得内部审计处于尴尬的位置,内部审计组织形式的选择,会影响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态度。管理层对于这种机构设置是否认同并予以重视,关系到内部审计制度是得到真正执行还是流于形式,如若内部审计工作与管理层的某些目标相违背,甚至曾揭发某些管理层的舞弊行为,管理层宁愿让内部审计闲置,这是拉大期望差距的原因。(二)内部审计的有效供给不足内部审计的供给分为内部审计人员的供给意愿与供给能力两方面:1.内部审计属于组织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认可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同时若单位没有明确的奖惩制度,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积极的审计动力,导致供给意愿不足。例如内部审计人员发现某些人舞弊行为后上报领导没有相应激励,反而落得与同事关系恶化;选择沉默没有惩罚甚至对工作评定没有影响,审计人员更偏向选择消极工作。2.内部审计范围越来越广,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具有财务、审计知识,还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管理、计算机及工程方面的知识,目前有些单位只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及证券交易所对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最低要求进行配置,内部审计人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甚至有的单位没有对其进行足够的后续教育,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满足公众期望。(三)审计工作的局限性根据成本效益原则,现代审计一般采用抽查、抽样等选择性测试方法。在使用审计抽样时,就会有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这两者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审计风险。使用非统计抽样时,更多的是依靠内部审计人员主观判断和经验确定样本规模和选取样本,其因审计人员的经验、专业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尽管使用统计抽样时,审计人员会运用统计学知识来帮助确定样本规模,并使用分析法、替代等其他程序进行审查,也可能会因为单位业务复杂、舞弊手段多样性而不可避免地遗漏和疏忽第2页共5页某些重要的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将组织所有阶层人员的差错舞弊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问题全部检查出来。特别对于将内部审计全部外包的单位,外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