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字思想汇报10月企业理论的发展历程一、萌芽阶段与初步发展阶段1、国富论首先研究企业理论的是古典经济学家,由于当时的企业理论是以工厂为对象,所以称其为“工厂”理论。这一时期集大成的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一书中论证了分工对工厂的决定。他认为,分工创造的生产力是工厂存在的原因,而工厂的规模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受所处时代等原因影响,从总体上看,古典经济学家是从如何增加国民财富的角度来认识企业的,强调的是企业的生产功能。“把企业(工厂)作为生产单位,其功能是把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一定的产出。”但由于沿袭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并不是生产过程本身,而是分工与分配。2、资本论在斯密之后,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等著作中也提出了自己的企业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两个方面说明了企业的性质。一方面,企业是一种生产职能的组织形式,是劳动和生产资料两大生产要素结合发挥生产职能的组织形式,从这种意义上说,企业是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企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进行生产而使自己增殖的场所。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企业产生的原因是资本发挥增殖功能的需要,也就是说,企业是资本家雇佣劳动追逐利润的“手段”。3、企业家理论(1)马歇尔的企业家理论他理想的企业家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把企业家作为“商人和生产组织者”来说明其作用和能力。作为商人,企业家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市场的不均衡性,并创造交易机会和效用;作为生产组织者,企业家以自己的创造力和统率力,使生产要素组织化,并承担生产上的主要风险。第二,以其作为企业管理者而论,企业家必须天生就具备领导他人的第1页共4页才能:一是选人用人的才能,二是决断能力、应变能力和统驭能力。马歇尔赋予了企业家“中间商人”的角色,并认为企业家承担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是资本意义上的。(2)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他认为企业家是以创新为己任的。企业家的职责,就是通过创新,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新的组合。企业家的这种创造性工作,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二、成熟阶段1、《企业的性质》上世纪30年代,企业理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当时年仅20余岁的英国青年科斯思考并形成了自己关于企业性质的看法。于1936年,发表了那篇非常著名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从而,打开了企业这个“黑箱”,促使人们对企业理论,即为什么会出现企业以及企业内产权结构的经济学意义这两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开创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先河。科斯开辟的理论被人们称为契约理论之先河,其企业理论被划分为“交易费用学派”。2、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理论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理论,第一个将企业理论与企业剩余权概念挂钩。他们论证道,在团队生产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搭便车等行为,这就需要一个人来专门监督团队的生产。问题是,如果这个监督者也是“出工不出力”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让他拥有企业的剩余权,这样监督者就会有动力去提高监督效率;因此,监督者成了老板。另一个则是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讲的是一个有效的风险分担和有效的激励之间的两难故事。虽然它在一些问题上很有说服力,但这种理论也很难令人满意。一方面,这种理论都是局部均衡或决策模型,不是全部均衡模型;另一方面,这种理论只能称为合约理论,而不是完全的企业理论,因为它适用于一般市场合约,而没有企业所独有的特点。3、张五常的理论直到80年代初期,张五常对科斯的企业理论才有一个实质性的发展。他指出,交易费用的存在只是企业出现的一个必要条件,仅有交易费用还不足以使企业出现。另一个使企业出现第2页共4页的必要条件是,劳动的交易效率高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三、丰富阶段1、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企业理论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分别从企业的创立、企业中的计划与协调、企业的边界、企业家理论和资本品的互补性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学派的企业理论观点。他们认为,企业的产生首先是企业家主观远见的产物,是企业家对利润机会成功策划的结果;制度的出现能减少由经济主体制定决策的不确定性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