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校在职硕士考试宪法复习提纲一、中西方宪法的概念的差异比较及原因分析?答:1、中西宪法界定措施的差异。中国学者倾向于首先从理性的角度对宪法的本质进行抽象的思辩和概括。在逻辑措施上则倾向于运用演绎推理法,并且,在宪法的概念中往往还注入鲜明的意识形态含义。而西方学者倾向于从经验的角度,用实证的措施,在逻辑措施上更倾向于归纳推理法。2、中西宪法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差异。从理性的角度,运用本体论和演绎推理的措施对宪法本质进行抽象的思辩,并在宪法概念中渗透意识形态的要素。比较轻易导致宪法概念内涵大,外延小的状况。从经验的角度,用实证的措施和规纳推理的逻辑措施,从现象、内容和外部特性的措施来界定宪法的含义。并在宪法概念中排除意识形态的含义。则比较轻易导致概念内涵小、外延大的状况。3、中西宪法概念总体成分的差异。二、宪法的功能与作用有哪些?(一)确认和巩固的作用。1.政治上,确认和巩固国家政权以及对应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2.经济上,确认经济基础、使特定的所有制转化为所有权、规定基本政策,影响国家经济发展。3.文化社会生活上,确认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意识。(二)限制和规范作用。1.对国家权力的限制,由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决定。2.对国家权力的规范,指宪法通过规定国家权力运行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使国家权力在宪法设定的轨道上有效运行。(三)指导和协调作用。1.指导作用,指法律规范对人民的行为起到导向、引路的作用。2.协调作用,是宪法对社会整体的作用,调整多种社会行为,使社会生活有章可循,形成良性友好的关系。(四)评价和宣传作用,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三、宪法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其和一般法律产生原因有哪些不一样样?1.宪法是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普遍化发展的必然成果。2.宪法是资产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成果。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和以普选制、议会制为关键的民主制度的形成,为近代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3.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理论发展的必然成果。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的“社会契约论”,继而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学说,为近代宪法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与一般法律产生原因的不一样: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自有阶级出现,便有法的出现,不过伴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使得封建社会的诸法合体的立法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规定根据社会关系的不一样性质制定不一样的法律。当越来越多的单行法律的出现时,不一样规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会越来越明显,这时宪法应运而生,由于只有宪法才能保证法律体系的统一性与内部的友好一致。四、影响宪法修改频率的原因有哪些?1、社会现实的变化速度。2、制宪目的与制宪内容。3、宪法构造的弹性程度。4、利益集团的对比关系。5、国家构造形式。6、宪法修改程序的严格程度、繁简程度。五、我国宪法解释的现实状况、局限性及完善1.宪法解释是指宪法在实行过程中,由特定主体对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规范的详细含义等所作的阐释和阐明。2.现实状况: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来阐释宪法的基本精神、明确宪法条文的详细含义;通过决策和决定的形式来解释宪法;在行使违宪审查权时对宪法作出解释。3.局限性:解释主体不够明确;监督宪法实行机关未专门化;违宪行为也无明确的惩办措施;解释体制过于空泛,有待完善。4.完善:建立专门机构行使宪法解释权;规范宪法解释程序,宪法解释机关需要对宪法条文的含义做出论述。六、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方式有几种,我国目前的保障方式有何弊端?1.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方式。绝对保障模式、相对保障模式和折中保障模式三种。绝对保障模式是指公民基本权利由宪法自身加以保障,对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其他规范不能任意限制或规定例外情形。相对保障模式是指公民基本权利虽由宪法保障,但容许其他法律规范对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加以直接有效的限制或客观上存在这种限制的也许性的方式。折中保障模式是指介于绝对保障模式与相对保障模式之间,既存在具有实效性的违宪审查制度,又在宪法自身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