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阅读答案篇一: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赏析《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1954年夏目录[隐藏]1诗词原文2诗词译文3诗词赏析4作者简介《浪淘沙·北戴河》-诗词原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全被汪洋所遮没,也不知漂去了哪边?往事已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浪淘沙·北戴河》-诗词赏析《浪淘沙·北戴河》一切都过去了,一种新的美已经诞生。这就是本篇主旨。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的海滨胜地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天,海面狂风骤起,暴雨斜飞,怒浪排空,?他突发去中流击水之想。身边的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为由,尽力劝阻,?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他坚持下海,在滔天白浪中尽兴畅游了一个小时。?上岸后到了寓所,他仍意犹未尽,以雄浑沉郁之情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首壮美与缅怀之诗。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一起句就点明写作之地点,“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紧接着“白浪滔天”更添磅礴之气,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下阕一开始,一笔带到千年往事之中,?那时或许是另一个凉风送爽的夏秋之季,曹操慷慨当歌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以观沧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动,他深感幸甚,以歌言志,写下旷代名篇《观沧海》。毛主席这时面对大海,想到了这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往事,?想到了曹操——又一个“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主席的眼前除大海之外,有大雨、?有凉风、有涛声,还有幻觉中曹操的雄姿,古战场、?古将士及古代的诗篇??而这一切全凝结在:“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二行之中。然后,诗人并不费力,仅借眼前凉风轻轻往面前一带,?镜头又切入目前了。是的,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笔者以为这是毛诗中上上名篇,它融描写、感慨、抒情于一体,?古往今来浑然天成,令读者体会起来回味无穷,意境深远不易测。《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出生于湘潭县韶山冲一务农之家,后身历农、兵、学三界。少年读私塾,16岁入新式的东山小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入湖南新军当兵半年,退伍入长沙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进京,曾在北京大学工作,后返湘,于1920年秋在长沙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为13名代表之一。1923年在中共“三大”上,毛泽东又担任组织部长,党内地位一度仅次于陈独秀而居二把手。在当时普遍矮小的南方人中,毛泽东身材高大,又清秀英俊。按郭沫若当年所记的见面第一印象,是“貌如妇人好女”。直至90年代初,粤港时髦小生又曾争相佩戴一种嵌有青年毛泽东照片的像章,即那张中间分头的英俊形象。三湘有名的“润之先生”,1927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