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春城东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汇报节日文化活动一、抓好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意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现代生活理念发生的变化和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是绝大多数小学生对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了解甚少,对其中所蕴涵的内在文化更鲜为人知。因而,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不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就显得如此迫切。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瑰宝。由中宣部等联合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要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课堂、进教材。”近日新颁布的《XX省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要利用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可见,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二、设计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活动的内容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因此我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及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校主要设计了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活动的内容如下:三、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实践活动1、寓传统节日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在小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要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学,让学第1页共4页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1)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进行民族历史和人文传统教育。如:通过《中秋话团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象征意义,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体验人们对家庭团圆、社会祥和、祖国统一的向往;通过《又是九月九》和《听爷爷讲故事》的教学,让学生知道敬老日的由来,感受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逐步养成尊敬和关爱老人的好习惯;通过《清明的思念》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清明的传统习俗,教育学生引水要思源,不忘生命的根,等等。(2)充分发挥《语文》等课程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体验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经久魅力。如:通过《老师领进门》、《三过家门而不入》、《花木兰》、《程门立雪》等课文的赏析,让学生懂得尊敬长辈、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语境中感悟。(3)编写校本课程《弘扬民族文化继承美德传统》,使民族传统节日教育课程化、系列化。如:以“走进民俗文化”为课程目标,具体分为“节日简介、节日的由来与传说、节日习俗、节日诗选、节日主题活动”等内容,并在教材中提出分年级要求。校本课程的编写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更应立足于学校实际,体现学校“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理念,表现出鲜明的学校特色。2、寓传统节日教育于主题实践活动之中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并外化为具体行动。如结合“端午节”我们开展“中国心、中国情、中国节”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走一程“端午之旅”,做一个“端午香囊”,包一串“端午香粽”,演一回“端午传说”,使学生对端午习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于是爱国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又如在春节开展“过中国年”活动,让学生在抄写春联的第2页共4页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醇醇的“中国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元宵节开展“闹元宵猜灯谜”活动;在清明节开展“为亲人点一烛香,为烈士献一朵花”祭扫活动;在重阳节开展“当一日家长”爱老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