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知识点拨及同步训练【疑难解析】1.通读全文,本文叙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试理清全文的脉络,看看文章是怎样推动情节的?·第一段写作者山中避雨。·第二段引出作者和两个女孩因遇雨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第三段写作者向茶博士借琴安慰两个女孩。·第四段写作者拉琴,大家齐声歌唱,尝到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第五段写与山村青年难舍难分,依依惜别。2.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主线,品读全文,说说本文通过音乐引起了人们情绪上的哪些变化?甲生:作者最初因游山遇雨而觉得扫兴,感受到“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后来和大家齐声歌唱,品尝到音乐的趣味;最后与山村青年难舍难分。乙生:两个女孩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继而因作者借琴而转忧为喜,最后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3.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试从文中将对比的地方找出来,说说它对表现主旨的作用。思路:对比手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抑此而扬彼,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本文中的对比及作用主要表现为:·作者把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对比,突出“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突出音乐可以使人和谐相处。·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突出女孩后来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将胡琴和其他乐器比较,意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使“乐以教和”这一古语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重点品析】1.“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温暖”和“闹”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温暖”既是写环境的温暖,其实也是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闹”字则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和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2.“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作者用排比的句式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作者用排比的句式,点出了具体的地点,让我们具体感受到了胡琴的确到处可见。此外,连用四个“有之”,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语气显得更加肯定。3.“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为什么在这里作者要用反问句呢?)作者不用陈述句而用反问句,显得更加有力量,更加肯定,也更有情感,让我们对“乐以教和”的道理深信不疑,也让读者更为之动心。【课外知识补充】相信读了下面的故事,你一定收获不少!桃李不言汉朝初年的勇将李广,是著名的骑射能手。他从汉文帝时入伍起,经过景帝,至武帝时代,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战斗。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南侵,在边境地区骚扰。匈奴兵都精于骑马射箭,来去不定,出没无常,很难对付。李广屡次领兵,深入敌阵,一生身经七十多次战斗,匈奴兵都很怕他,匈奴单于(国王)也很敬畏李广的威名。可是汉朝却始终没有重用他。这一次,大军由大将军卫青统率。李广名义上是前将军,可是卫青怕他立功,不让他正面出阵,故意叫他绕东路。后因没有向导,迷了路,未能如期开赴指定地点,被借此问罪。李广气愤不过,自刎而死。当时全军将士,个个痛哭失声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也都不禁流泪。司马迁赞颂道:李将军老老实实像个极普通的人一样,口才又不好,很少说话。但是他死的时候,无数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流下了眼泪,可见他一贯忠诚、全心为国的精神,比能说会道的士大夫们要高明得多啊!真是俗话所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俗话的意思是:桃李等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是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经常不断,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被踏出一条路来。【同步达纲练习】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工尺________________冗长________________乐以教和_______________2.你知道下列加粗字的含义吗?趋之如归______________怨天尤人______________萍水相逢_______________3.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尤其是美的音乐更使你陶醉。或许你有过难忘的欣赏音乐的经历,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你当时真切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