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方案(详细勘察阶段)目录一、工程概况二、勘察目的与任务三、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四、勘察措施、手段与工作量布置五、提交的勘察成果务六、技术措施求七、技术规定八、质量保证体系九、施工组织安排十、其他阐明一、工程概况本次岩土工程勘察为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按乙级编制,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目的:优良。二、勘察目的与任务根据拟建物(构筑物)的工程特点,本工程勘察目的与任务为:1.严格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及其他有关规范、规程、原则的规定,进行协议约定阶段的工程勘察工作,执行该对应勘察阶段的所有有关任务和规定进行工作的条款,对强制性条文,必须完全贯彻,同步满足对应阶段的深度和内容规定。2.查明所勘察区域、场地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分布、成因、类别、时代及场地地层构造及其均匀性等分布特性。3.深入查明场地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别、分布范围、规模、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对场地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并提出经论证的整改方案。4.提供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及指标,对地基土进行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提出与设计规定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参数,为地基持力层及基础方案的选择提供根据;提议本工程合适的基础类型和基础持力层,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提议以及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5.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状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分析地下水对施工也许产生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并鉴定水对混凝土、金属等建筑材料的腐蚀性。6.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不小于6度的地区:①提供建筑物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当地震加速度值,设计特性周期分区。②应划分场地类别,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③根据工程规定,进行场地地震液化鉴别,以及深入综合鉴定液化也许性和液化等级。④查明场地及其周围有否不良地质作用(例滑坡、倒塌、断裂等),分析评价其在地震作用时的稳定性。⑤上述勘察工作,尚应符合现行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对应规定。三、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1、场地地形地貌该场地地貌属第四系冲积、海积地貌单元,处在海河水系,经历了漫长的水动力条件,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沉积层。四、勘察措施、手段及工作量布置1.根据规范本次勘察措施手段及工作量布置根据如下规范:①《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④《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⑤《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原则》(JGJ87-92)⑥《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9-20-)⑦《土工试验措施原则》(GB/T50123-1999)⑧《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察水质分析规程》(DL/T5194-)等.2.拟建场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属于华北平原滨海冲积平原,根据附近勘察资料浅部地层的土质特性及分布规律简述如下:1.人工填土层(Qml)由单一的耕植土构成,层厚0.30~0.80米,褐色,可塑,以粘性土为主,具有机质及植物根系。从勘探状况来看,分布持续。属高压缩性土。2.全新统第一陆相河床-河漫滩相沉积层(Q43al)一般厚度1.30~2.50米左右,由粉质粘土构成。黄褐-灰褐色,软可塑,含铁质、有机质及腐殖质。属中-高压缩性土,分布持续。3.全新统第Ⅰ海相沉积层(Q42m)厚度10.30~11.70米左右。重要由上部的淤泥质粘土、中部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及下部的粉质粘土构成。淤泥质粘土,一般厚度为3.20~7.00m,平均厚度为4.32m,黑灰-灰黑色,软流塑,含大量有机质,属高压缩性土,分布持续。淤泥质粉质粘土,一般厚度为1.40~4.20m,平均厚度为2.24m,深灰色,软流塑,具有机质及少许贝壳,属中~高压缩性土,分布持续。粉质粘土,一般厚度为3.20~5.70m,灰色,软塑,砂粘互层,含贝壳,局部夹粘土薄层,属高~中压缩性土,分布持续。4、全新统第Ⅱ陆相层沼泽相沉积(Q41h):厚度1.00~2.30m。重要由粉质粘土构成,浅灰-深灰色,可塑状态,砂性大,具有机质。中压缩性。分布稳定。5、全新统下组第II陆相河床-河漫滩相沉积层(Q41al)厚度7.30~9.00m。重要由上部的粉质粘土及下部的粉土构成。粉质粘土,一般厚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