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书建党百年历程之中国体育崛起摘要: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解决了“体育事业为谁服务”的理论问题,并在体育实践中融入了爱国主义精神,进而结合中国国情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发展之路,使中国发展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体育大国。从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标志出发,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和史实回溯,探寻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根源。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人物的体育思想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尚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精髓;二是借鉴了中国近代建构起来的现代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体系;三是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创新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思想演化进程中包括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逻辑,也在总体逻辑上体现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3次阶段性转折:从中国古代体育向中国近代传入的现代体育的转换,再从中国近代初步形成的“国民体育”体系之中“脱胎”转向“群众体育”,以及由此发展至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新发展格局。1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与演进逻辑在分析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之前,要先认识“现代体育”。现代体育是引发中国近代一切体育思潮的客体对象,因此,厘清这个客体的结构体系和内涵,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发展脉络的一个基本前提。1.1中国近代体育内容体系的两大来源中国近代体育主体上是一种外来文化,是全新的体育实践样态。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首要的历史活动。基于此,可以这样来理解“体育运动”,即体育运动是人类生产劳动之外以身体为载体的非生产性活动,并不创造物质产品,但会影响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人类日常生活的补充和事实上的组成部分。人类参与体育运动的历史悠久,形成了项目众多、形式多样的内容体系,例如:体操、田径、球类运动等不一而足。究其源流,主要由两大体系组成,即身体训练体系与运动游戏体系。在中国近代传入的现代体育,正是由欧洲大陆体操体系和“盎格鲁萨克逊”运动游戏体系组成。两类体育运动的形态迥然不同,欧洲大陆体操体系主要由悬垂、平衡等器械体操配以徒手体操、兵式体操等训练方式组成,讲求实用功效和纪律服从,通常用于军队、青年社团的身体运动能力和实用技能培训;“盎格鲁萨克逊”运动游戏体系则由众多运动项目组成,注重运动过程的趣味性,是大众闲暇时间的运动消遣,其指向是开展群体性的游戏、竞赛和表演活动。上述两类体育体系最终在学校之中汇流、融合,形成了“体育教育”。法国当代思想家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运动游戏在19世纪被引入公立学校,在学校中运动游戏开始被赋予教育功能,并转化为身体锻炼方式。在中国近代,一部分人最初都是从“体能锻炼”的单一角度去认识体育的功能,面对现代体育内涵丰富的两大内容体系一度陷入思想的“迷宫”,而后来对体育的多种运动形式及其功能的逐步分辨,体现出了部分国人体育认识水平的提高。1.2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是一些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思考、认知体育运动这一客体对象的结果,包括对体育运动的功能、价值、社会意义、方法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一是历史传承,二是实践激发,三是新理论的引导。首先,体育思想是主体对客体的一个认识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所以,前人的体育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性人物进行新思考的基础,中国近代体育思潮的流变与中国共产党体育思想的演进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其次,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不断演进的内在动力来自于社会实践,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会赋予体育运动新的意义。体育运动的基本功能是健身与娱乐,自古以来,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无论是否有健身和娱乐的主体意识,只要参与体育运动其身心就会获得锻炼或达到娱乐的功效,这是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属性。但体育的价值意义又随着社会变迁而衍生无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体育的功能价值认知也会发生显著变化,比如在新中国的外交中,体育具有了推动中外国际交往的“桥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被赋予了产业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