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建筑实务》简答题必背1、砌体构造抗震构造措施①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提高延性。②设钢筋混凝土圈梁与构造柱连接起来。③加强墙体的连接。④加强楼梯间的整体性等。2、施工和运行期间对建筑物的变形观测①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②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③加层或扩建的建筑;④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原因变化影响的建筑;⑤需要积累经验或进行设计成果论证分析的建筑在施工和有效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3、当建筑变形观测过程中发生下列状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汇报委托方,同步应及时增长观测次数或调整变形测量方案:(三异常一超值一周围)①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②变形量到达或超过预警值;③周围或幵挖面出现塌陷、滑坡状况;④建筑自身、周围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⑤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异常变形状况。4、地下水控制技术方案的选择应根据:工程地质状况、基坑周围环境、支护构造形式。5、井点管的布置应根据基坑平面与大小、地质和水文状况、工程性质、降水深度等确定。6、基坑开挖时,应常常复测检査项目平面控制桩、水准点、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排水、降水系统等。7、为防止深基坑挖土后土体回弹变形过大应采用的措施①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和开挖后,应保证井点降水正常进行;②在挖至设计标高后,要尽快浇筑垫层和底板,减少基底暴露时间;③对基础构造下部土层进行加固。8、深基坑开挖监测和保护项目支护构造、地下水位、周围环境。9、验槽时必须具有的资料和条件①勘察、设计、建设(或监理)、施工等单位有关负责及技术人员到场;②础施工图和构造总阐明;③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汇报;④开挖完毕、槽底条件良好的基槽。10、无法验槽的状况①基础底面与设计标高相差太大;②基槽底面坡度较大,高差悬殊;③槽底有明显的机械车辙痕迹,槽底土扰动明显;④槽底有明显的机械开挖、未加人工清除的沟槽、铲齿痕迹;⑤珠场没有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汇报或基础施工图和构造总阐明。11、推迟验槽的状况(城池不软)①设计所使用承载力和持力层与勘察汇报所提供不符;②场地内有软弱下卧层而设计方未阐明对应的原因;③场地为不均匀场地,勘察方需要进行地基处理而设计方未进行处理。12、静力压桩法压桩过程中应检查项目压力、桩垂直度、接桩间歇时间、桩的连接质量及压入深度。13、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长处①在振动界线此前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②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③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裂缝,减少内部微裂;④增长混凝土密实度,使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从而提高抗裂性。15、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措施①优先选用低水化热水泥;②减少水泥用量(加粉煤灰),减少水胶比;③掺缓凝剂、减水剂、微膨胀剂;④减少混凝土入模温度,采用冰水拌合混凝土;⑤浇筑完毕,及时覆盖,保温保湿养护;⑥预埋冷却水管,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工艺;⑦征得设计单位同意,设置后浇带或施工缝。16、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指标①混凝土入模温度不适宜不小于30℃;混凝土浇筑最大温升值不适宜不小于50℃。②在覆盖养护或带模养护阶段,混凝土浇筑体体现以内40-100mm位置处的温度和浇筑体表面温度差值不应不小于25℃;结束覆盖或拆模后,混凝土浇筑体体现以内40-100mm位置处的温度和环境温度差值不应不小于25℃。③混凝土浇筑体内部相邻两测温点温度差值不应不小于25℃。④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不适宜不小于2℃/d;有可靠经验,可合适放宽。17、混凝土中加物掺合料作用①减少温升,改善和易性,增进后期强度;②改善混凝土内部构造,提高耐久性;③替代部分水泥,节省资源等的作用。④克制碱-骨料反应。18、施工缝留置规定:①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不不小于1.2N/mm2;②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足湿润和冲洗洁净,且不得积水;③在施工缝处刷一层水泥浆(可掺适量界面剂)或铺一层与混凝土内成分相似的水泥砂浆;④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19、水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