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兽必看—病理138招!【全】1、动物疾病分期,—定的阶段性,一般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通过期和终止期。2、潜伏期又称隐蔽期,指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疾病的第一批症状出现为止的一段时期。3、前驱期又称先兆期,指从疾病出现最初症状,到重要症状开始暴露的一段时期。4、动物疾病发展不一样步期中最具有临床上诊断价值的是临床通过期,指紧接前驱期之后,疾病的重要或经典症状已充足体现出来的阶段。5、终止期又称转归期,指疾病的结束阶段。6、疾病的转归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疾病的转归一般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3种形式。7、临诊死亡期:临诊死亡的特性是呼吸和心跳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以及中枢神经活动高度克制。临诊死亡是可逆的。8、生物死亡期:是死亡的不可逆时期,此时大脑皮层、各系统、器官的组织细胞功能和代谢完全停止,并发生了不可逆的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一般会出现死亡症状,即尸冷、尸僵、尸斑和尸体腐烂。9、变性指细胞及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明显增多,并伴有不一样程度的功能障碍。细胞间质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和常见的细胞变性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和玻璃样变性;细胞间质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变性等。10、颗粒变性是组织细胞最轻微且最常见的细胞变性,重要特性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质内出现轻微的淡红染色颗粒。11、颗粒变性的实质器官如心、肝、肾外观肿胀、混浊,失去原有光泽,呈土黄色,似沸水烫过同样。这种变性重要发生在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有实质变性之称。12、脂肪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了正常状况下在光镜下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浆内脂肪滴增多。13、“槟榔肝”是指慢性肝淤血伴发肝细胞脂肪变性14、“虎斑心”是指恶心口蹄疫及慢性心力衰竭时,心肌发生脂肪变性。15、脂肪染色:如苏丹Ⅲ或油红将脂肪染成橘红色,苏丹Ⅳ将脂肪染成红色,苏丹黑B及锇酸将脂肪染成黑色等。16、淀粉样变性:多发生在慢性化脓性炎症、骨髓瘤、结核、鼻疽以及供制备高免血清的动物等。17、脾脏淀粉样变性:淀粉样物质从容在淋巴滤泡部位时,呈半透醉灰白色颗粒状,外观如煮熟的西米,俗称西米脾。若淀粉样物质弥漫从容在红髓部分,则呈不规则的灰白区,没有从容的部位仍保留脾髓固有的暗红色,两者互相交错成火腿样花纹,故称火腿脾。18、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重要形态学标志)19、细胞坏死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变化。20、凝固性坏死(干性坏死)分为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和蜡样坏死。21、贫血性梗死:常见于肾、心、脾等器官,切面坏死区呈楔形,界线清晰。22、干酪样坏死:属于凝固性坏死的一种,重要见于结核杆菌和鼻疽杆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炎症。23、蜡样坏死:多见于动物的白肌病,体现肌肉肿胀,无光泽,浑浊,干燥坚实,呈灰红色或灰白色,如蜡样,故称蜡样坏死。24、液化性坏死(湿性坏死)指坏死组织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变为液态。常见于富含水分和脂质的组织,如脑组织;或蛋白分解酶丰富的组织,如胰腺。如马霉玉米中毒引起的大脑软化、鸡硒—维生素E缺乏时引起的小脑软化均属于液化性坏死。25、坏疽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26、干性坏疽:常见于缺血性坏死、冻伤等,多继发于肢体、耳壳、尾尖等水分轻易蒸发的体表部位,如慢性猪丹毒、皮肤冻伤等。27、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肠、子宫、肺等),腐败菌感染严重,使局部肿胀,呈黑色和暗绿色。如马的异物性肺炎和牛的产后坏疽性子宫内膜炎等。28、气性坏疽:常发生于严重的深部的开放性创伤合并感染厌氧菌感染时。29、钙化: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出现固态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30、沉积的钙盐重要是磷酸钙,另一方面是碳酸钙。病理性钙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31、营养不良性钙化是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和病理产物中的异常钙盐沉积。沉积。这种钙化并无全身性钙磷代谢障碍,故血钙不升高。32、转移性钙化比较少见,重要是由于全身性钙盐代谢障碍,血钙和(或),血磷升高,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