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诗经》共305篇,又名《诗三百》,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1: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诸侯地方特色的民歌“雅”朝廷正声,大雅:朝廷燕享乐歌,小雅:下层官吏刺怨“颂”宗庙祭祀乐曲2:应用价值:“兴”、“观”、“群”、“怨”(孔子)3:社会风貌:现实主义老式和讽喻精神1:婚恋诗2:征役诗3:怨刺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4:周民族的史诗5:爱国诗6:农事诗7:礼俗诗4:审美价值:首先: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氓》、《采薇》)另一方面: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比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再另一方面:优美、自然的语言与形式。楚辞含义:战国时期在汉江一带的南方兴起的新体诗。特点: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特色。屈原《九章》屈原所作。——————《九歌》:祭祀神曲。屈原和宋玉并称:屈宋(宋玉:屈原之后著名的楚辞作家)《离骚》:屈原代表作,中国古代诗歌最杰出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艺术成就:1、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2、丰富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3、构造宏伟严密(抒情有:回旋反复的特点)先秦历史/诸子散文概说《尚书》:中国最早历史散文集《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纵横捭阖)先秦诸子散文概说《论语》:语录体散文典范。《道德经》:多用韵语(天地不仁,以天地为刍狗)《墨子》《孟子》:对话体散文,特点:1、感情充沛、辞锋犀利、富有气势和力量2、长与言喻3、辩论时揣摩对方心理4、语言简洁、明快、犀利、雄恣《庄子》:特色:1、想象丰富,善于夸张,富于浪漫主义色彩2、构思奇妙,善于编纂神奇故事,借以阐发哲学思想(猫头鹰、老鼠、凤凰)3、塑造了一批诙诡怪的形象(造词:“逍遥”、“混沌”“造化”“游刃有余”“运斤成风”)4、汪洋恣肆的文风(万斗泉涌,随地而出,苏东坡评自己)《荀子》:中有《赋篇》五首,是文学史上最早以“赋”名篇之作。总体:先秦诸子散文由“语录体”、“对话体”“专论体”发展。汉代一、文学新气象其一:赋体的产生与昌盛。其二:传记文学的滥觞与成功。其三:乐府诗的兴起和繁华。其四:文人五言诗的出现和成熟。二、乐府诗1、含义:机构/乐歌2、内容(一):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对抗(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发(三):对封建礼教和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抗争3、成就:(一):叙事诗的成熟(二):通过对话和行动刻画人物形象(三):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有感情(四):体裁自由多样(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三、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收录于萧统所编《文选》,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和标志五言诗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的标志。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赞誉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汉乐府:定义:汉代乐府诗歌,秦、汉时官签名,后衍变为诗体名。内容:重要为:民间歌谣和文人仿乐府体诗作,面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富有真情实感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班固、张衡、扬雄汉赋:汉代文学最有代表性、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以铺陈为特性,以状物为功能的特殊文体。发展演变:汉初:骚体赋武帝初到东汉中:新体赋(“喜用僻字”、铺张扬厉、气势磅礴的风格)东汉中后期:小赋(反应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言志)《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物体现进步的历史观:一、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不虚美、不隐恶”)二、无情揭发统治者罪恶同步,作者赞同“官逼民反”的合理性三、热情赞颂爱国英雄四、为中下层社会小人物作传文学成就:首先:对材料精心选择和裁剪,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发明性的运用了“互见法”的手法)。另一方面:成功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刻画人物性格(一是在剧烈的戏剧性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例:鸿门宴中险象环生的情节二是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例:《项羽本纪》中项羽与刘邦、樊哙与项庄对比三是通过生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例:《廉颇蔺相如传》中“怒发上冲冠”四是运用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