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在应急救援中的有效发挥在应对突发事件的特殊时期,对应急处置与抢险救灾的领导工作有不同于平时的特殊要求。领导学认为,领导环境对领导力运行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不了解特定的领导环境,就不可能了解特定的领导力是如何形成、运行和变化的,因而也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领导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探讨领导力的角度来说,领导环境是指领导行为进行的有关时空条件和其它因素,包括外部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和因素。领导力只有在领导环境宽松和稳定时,才能发挥得最为充分。而在特殊时期和特殊的环境中就要求领导者发挥不同的领导艺术与才能,使领导力较少遭到扭曲,发挥领导的正常功能。领导力及其构成要素领导学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确立以来,领导力便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领导力是指个体或团队影响整个群体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领导力对于领导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越强,领导作用发挥得就越好。为了研究如何提升领导者的领导力,其构成要素得到了深入分析。影响力是构成领导力最重要的因素。领导者的影响力又分为权力性影响力(正式的领导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正式的领导力)又称自然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和权力等形成的,带有法定性、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非权力性影响力与权力影响力不同,它既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没有组织授予的形式。它是以个人的品德、才能、学识等因素为基础形成的,是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突发事件及其对领导环境的改变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灾难性或具有严重后果的危害性事件。突发事件最基本的特征是突发性、危害性和后果严重性。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关系处于比较复杂的特殊过渡时期,因此近年来诸如公共卫生、环境污染、社会矛盾激化等等突发事件比较集中;同时我国又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每年的洪水、冰冻、地震等自然灾害均有发生,特别是今年的南方冰冻和汶川地震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惨痛损失。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全国人民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之中。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有条不紊地紧急展开应急处置工作。表现出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的及时、有效与成熟。中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能力得到了国内、国际的普遍赞赏。突发事件发生后会导致领导环境的多种改变。首先,从时空环境来看,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使得领导决策具有紧迫性,按部就班地处理程序往往跟不上事态的发展;其次,从组织环境来看,突发事件通常会使正常的组织管理秩序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给领导力原有的传导渠道造成阻碍;再次,从任务环境分析,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造成时后果极为严重,对领导决策的强度和效果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决策必须及时,行动迟缓必然会造成事态的扩大与失去控制。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秩序往往会陷入混乱,这就要求领导决策必须果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面。突发事件的严重危害性要求领导者要有极强的大局观念和把握能力,科学制定应对策略。应急救援中领导力的有效发挥虽然突发事件带来的特殊环境给领导提出了特殊要求,给领导力的发挥带来了困难,但是通过积极应对策略的实施,也能够使领导力得到充分发挥。1.保证领导力传递畅通领导力的畅通传递是有效发挥领导力的必要条件。畅通的传递渠道可以使领导力在传递过程中能量损耗降低,使所遇到的外在干扰也尽可能地减少。当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平时畅通的领导力传递渠道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了。因此为了保证领导力的有效传递,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要立即建立起领导力传输的“绿色通道”——应急领导机构。一般称之为各级的应急领导小组,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重新整合领导组织,使领导力通过各级领导小组快速传递。因此应特别注重应急领导小组的机构组织工作,并把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者都纳入到各级领导小组中来,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就可以保证领导力迅速、准确、畅通地进行传递。2.保证领导力的权威性领导力的权威性是通过领导决策部署的权威性来体现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耍充分强调领导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