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一、选择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1~2题。1.图中()A.①开采的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2.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3~4题。3.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C.地理位置D.下垫面状况4.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A.气候B.地形C.植被D.河流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C.丙——土壤贫瘠,水源充足D.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6.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B.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7~8题。7.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响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A.地面蒸发B.水汽输送C.大气降水D.地面径流8.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②植被覆盖率增大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④太阳辐射更强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丽水市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森林覆盖率高达79.1%,每年都会出现森林火灾损失严重的情况。下图为2004~2008年丽水市各月森林火灾所占百分率统计图。据此回答9~10题。9.丽水市森林覆盖率高的原因有(双选)()A.交通闭塞,开发历史短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C.气候暖湿,林木生长快D.低山丘陵,宜林地广10.7月森林火灾比例出现小高峰,可能的自然因素是(双选)()A.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7月该地多雷暴天气C.7月多台风天气D.7月暑假多游客下图为地球圈层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1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双选)()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1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双选)()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二、综合题13.下图中A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就地带性和气候条件而言,该地适宜树木生长,但实地考察后人们发现除沿河两岸有“走廊式”林木外,基本为无林草原,被称为“没有树木的大草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的角度分析A地成为无林地区的原因。(2)简要分析A地沿河两岸为什么有“走廊式”林木。14.和田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北麓,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图甲为和田河部分流域图,图乙为1990~2010年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和田河的主要补给形式是________,该河从中游开始径流量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下渗。(2)和田籽玉是原矿石被洪水冲入河道,并长期受到________________(外力)作用,导致棱角尽失、形态浑圆,是玉中珍品。早期,人们捡拾籽玉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河流的________(上游/中游/下游)地区。(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和田河上、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下游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答案精析1.C2.B[第1题,①开采矿产时会对水圈造成污染;②燃煤排放的废弃物主要是CO2和烟尘,对臭氧层无影响;③为绿色植物吸收CO2,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④形成煤炭、石油,不经过变质或重熔再生作用。第2题,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强,全球气候会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