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典忘祖的故事篇一:数典忘祖的故事数典忘祖的故事【典故】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左传·昭公十五年》【释义】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议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本人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关于本国历史的无知。【近义词】崇洋媚外【相反词】饮水思源【成语故事】周朝时期,晋国典籍官籍谈被派遣到周朝去参加葬礼。周景王设宴招待他,并咨询为什么没有礼物朝贡。籍谈说晋国在受封时就没得到朝廷的恩赐,因而不必朝贡。周景王驳得他体无完肤,并指责他是数典而忘其祖。【成语举例】我们要注重中国历史知识的学习,免得出现数典忘祖的笑话。篇二:青青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数典忘祖春秋时,晋国的文伯奉命出使东周,参加周景王王后的葬礼,籍谈任副使。这次葬礼特别盛大,各诸侯国都来参加,还带了不少的贡品。葬礼过后,按当时的规定要脱下丧服,然后由周天子设宴招待前来吊丧的各国诸侯。当周景王招待文伯时,有意使用鲁国贡上的酒器。景王咨询文伯说:“鲁国的酒器好吗?是这次进贡的。”文伯答复说:“不错,鲁国到底是周公的后代,制造的东西确实是好!”景王又说:“文伯啊,这次各诸侯国都有贡品进献,唯独晋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文伯一时无话可说,只好向籍谈拱拱手,让他答复。籍谈答复道:“我记得当初诸侯受封,都从周王那儿接受了大量器物,借以安邦定国,因而他们能把器物回献给天子。而晋国呢?处在深山之中,同北方的少数民族为邻,远离周王室,因而,天子忙不过来,就没有送器物给晋国。现在晋国也无法回献。”原来是籍谈在抱怨周天子没送器物给晋国。景王不快乐地说:“你们不记得了吗?晋国的祖先是周成王(周武王的儿子)的弟弟,难道他还会没有王室赠送的器物吗?据我所知,晋国曾先后得到过周王室赠送的鼓、大车、铠甲、香酒、雕刻过的弓以及勇士等,还有南阳一带的大片土地。有了功绩不会被不记得,有了贡品都要登记在册子上,使子孙们明白这是一定的恩宠啊!你的祖先是掌管晋国典籍的官,因而后来以官职作为姓,不然你如何姓籍呢?身为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如何倒忘了晋国的旧典呢?”籍谈惭愧满面,只好与文伯提早退席。景王叹息地说:“籍谈的后代大概不会享有官职了吧?他举典故却忘了本人的祖先!”篇三:《历史》动脑筋答案(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上动脑筋答案及咨询答题补充P14答: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那么;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打成一片,都特别值得学习。P23答:首先,夏桀和商纣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奴隶的不满和对抗;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完毕夏桀和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结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P291.看一看答: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的特点。夏朝青铜器目前发觉虽少,但仍可说明夏朝已具备制造青铜器的工艺技术。随着消费力的开展,青铜器产品进一步趋向生活化,青铜刀、锥、鱼钩、铃的出现都足以证明这一点。文化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由文化来演绎。只有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妙;只有集合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制造出更加灿烂的中华文化。P31答:春秋时期的霸业改治,是在以变求强的争霸过程中实现的。各大国为谋霸政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齐国和晋国都通过改革迅速致强,改革都涉及内政、消费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P34成语故事会数典忘祖、管鲍之交、老马识途、一鸣惊人、朝秦暮楚、卧薪尝胆、三家分晋、田氏伐齐。P37答:(1)铁农具与石制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硬度大,不易磨损等优点,显示了以往的农具无法相比的优越性;(2)到战国时期,冶铁工业已相当兴旺,能够消费大量的铁器,这为铁农具较快推行提供了根底性的条件。P39答: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施行变法的人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到达。商鞅因守旧贵族的反对而被处死,但变法依然获得了成功。由于通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开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开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