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立征询题讨论党的xx届三中全会深化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开展的伟大实践,对新情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开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深化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围绕“如何创新和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这个课题,于去年11月中旬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先后在9个镇、办事处召开由党委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和部分村支部书记参加的座谈会,还邀请12个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进展集中研讨,向村民发放调查征询卷300多份,请书记建言,向基层征询计,以期找准当前农村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征询题,探究处理这些征询题的有效途径,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开展。宜城是一个农业大市,总人口56万,其中农村人口39万。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417个,其中建制村党组织179个。农村党员14671人,其中农民党员10019人。近年来,我们按照“抓基层打根底,抓根本管长远,抓创新促开展,抓落实务实效”的思路,在抓好“三级联创”、“五个根本”建立等工作的根底上,制造性地开展了城乡党组织“双联双促(助)”活动、农村党员“三培养”活动、涉农单位党组织“连锁效劳三农”活动、“党团远程共联共建”等活动,建立完善了党务公开、村级组织标准治理、基层党建“双述双考双评”等制度,全面推进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立、创立党员互助开展基金、创办党员“爱心医院(超市)”等措施,使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立获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遇到一些征询题,特别是一些因历史缘故和现行体制造成的深层次征询题,特别难得到根本性处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第一,领导方式方法和效劳才能的弱化不适应农村基层组织建立新情势要求。一方面现在镇村组织管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往往造成镇村疲于应付完成上边的硬任务,而无视为民效劳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农民消费运营自主权、经济收益权、民主参政权的不断扩大,在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效劳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和强烈。然而目前部分镇村干部角色定位模糊,责任认识缺失,还没有从行政治理的角色定位中转换过来,示范认识不强,效劳本领不大,引导措施不当,甚至受市场经济逐利观念阻碍出现处事不公、优亲厚友等现象,造成镇村组织效劳才能、效劳效果与农民消费、生活、文化上的诸多效劳需求反差特别大。有的村新建或改建了办公室,但无经费保障“开不了门”,仍然适应于在家办公,而群众需要相关效劳时四处找不着人,就认为村干部“拿国家钱不干实事”。第二,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阻碍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随着农村经济的开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加快,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逐步增多。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我市转移农村劳动力8.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5%以上,大批青壮年农民工外出,使村党支部四周失去了一个先进的群体,村党支部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外出的党员长年不与党支部联络,特别少参加组织生活,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有的常年不交纳党费,这直截了当造成村干部队伍的不稳定和后继乏人。第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束缚着党组织为民办事的才能。主要是两大困难压头:一是村级政权运转资金缺口大。由于税费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统”,如此使得可供村级使用的农村转移支付较改革前村提留资金减少了一半以上,这些资金既要保证村干部工资,又要确保五保户供养、军烈属补助、村内消费公益事业等费用开支,钱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农村集体债务包袱沉重,负债涉及面广。截止XX年7月,我市累计化解村级债务5249万元,但村平债务仍然高达125万元,负债面高达96%。沉重的负债压得村级组织喘气都难,还款无望,更甭说从物质条件上为村民提供消费、生活效劳。特别困扰基层的还有税改前村组干部集资垫交税费征询题。据农经部门统计,此项涉及村组干部达5141人,集资金额达4300多万元。近两年,债权人纷纷想尽方法清偿债务,甚至诉至司法部门处理,村干部夹在其中,每每为了债务,平时东奔西讨,拆了东墙补西墙化解一部分,逢年过节东躲西藏,怕债权人纠缠、堵门、耍横,使村级组织的信誉、村组干部的声威大打折扣。这不仅严峻地制约了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