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论中医内科学总论中医内科学总论中医内科学总论陕西中医学院中内教研室陕西中医学院中内教研室内科学:以内服药物为主进行治疗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内科学:以内服药物为主进行治疗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演变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演变1.定义1)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传统医学(临床医学),其特点:一是比较原始的解剖学;二是临床经验;三是以人们长期的生活和医疗认识为基础,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通过取象一比类一类推的方法,形成中医理论的雏形,再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不断地充实提高,不断地完善,形成了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所使用的药品完全来自自然,是以人为试验个体的。西医:现代医学(实验室医学),其特点:来源于生理解剖学,有一条十分清晰的脉络可寻找,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论的形成是开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它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西医所使用的品药是实验室的产物,它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是以鼠为试验个体的,有很多药品有很多毒付反应。2)内科与外科的区别:内科、外科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古代了。古时候,大夫只能对体表疾病进行手术,而体内疾病只能靠非手术方法治疗。所以手术科就叫外科,不手术的为内科。目前手术可以在身体的任何地方进行,但名字还叫外科,古名沿用至今。目前是这样划分的,凡是需要外科手术解决的疾病划归外科学的范畴,凡是不需要外科手术来治疗的疾病归到内科。2.中医内科疾病的性质、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中医内科学属于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内科疾病的范围很广,可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病是由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之气所致。内伤病是由于七情、饮食劳倦、气血津液敷布失常及病理代谢产物所致。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总结疾病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加之祖国医学发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上有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疾病的分类作了尝试,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如咳嗽、胃痛以症状命名;郁症、痹证以病机命名,胸痹心痛是以病机结合病位命名的。而且病名太少,所讲内容不能含盖及满足内科临床需要。近年来,疾病分类日益受到重视,并加强了疾病病名规范化的研究,中医内科研究的范围也是不断扩大的,中医内科学也不断面临新课题。•发病学特点•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发病规律的一门学科。•(一)体质因素•1、体质特殊性•2、体质差异•(二)病邪因素•1、影响病证属性•2、影响发病形式•3、影响发病部位•(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五)时间因素•(六)地域因素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一)萌芽(殷商时代到周朝)(一)萌芽(殷商时代到周朝)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胃肠痛、蛊病。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胃肠痛、蛊病。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二)奠基(春秋秦汉)(二)奠基(春秋秦汉)《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三)充实(宋金元时期)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