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第三节中医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目标上节课回顾中医护理的特点~~~中医护理原则的含义是指导护理工作的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护理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制订出对护理工作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护理规律。一、中医护理的总则护病求本,以平为期知常达变,因势利导护病求本——最根本的原则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在治疗护理疾病时,应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护理。以平为期——最基本的原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使机体重新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知常达变,因势利导疾病的病理变化是极为复杂的,病变过程亦有轻重缓急。故护理尚须知常以达变,因势利导,灵活运用护理原则,切忌墨守一则,刻遵一律。二、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一)扶正祛邪(二)调整阴阳(三)正护法与反护法(四)标本缓急(五)三因制宜(六)治未病(一)扶正祛邪邪气致病因素正气机体抵抗力正邪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1)食补与药补(2)调摄精神情志(3)动静相宜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正盛邪自祛”: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邪去正自安”: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灵活应用扶正:虚证,正气虚而邪气不盛。祛邪:实证,邪实而正气未衰。扶正祛邪兼用:虚实错杂证,正虚邪实。先祛邪后扶正:邪盛正虚先扶正后祛邪: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二)调整阴阳1、调整阴阳的概念是针对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采取损其有佘,补其不足的原则,使阴阳恢复相对的平衡状态。实证阴偏盛阴偏衰虚证阴阳阳偏衰阳偏盛正常正常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阳盛则热”)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相对未虚的实寒证(“阴盛则寒”)阴阳实证阳偏盛正常实者泻之泻其阳盛,治热以寒实证阴阳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阴偏盛正常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补其不足滋阴以制阳——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病治阴)扶阳以制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病治阳)阴阳互制阴阳互济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应分清主次。回阳救阴亡阳——益气回阳固脱亡阴——益气救阴固脱——适用于阴阳亡失者阴中求阳——阳偏衰,扶阳剂时佐用滋阴药,阳得阴助生化无穷阳中求阴——阴偏衰,滋阴时佐用扶阳药,阴得阳生泉源不竭阴偏衰虚证阴阳正常虚者补之滋阴以制阳虚证阴阳阳偏衰正常虚者补之扶阳以制阴(三)正护法与反护法正护法(逆护法)逆其证候的性质,而进行护理方法。反护法(从护法)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护理方法。服药护理的反佐法正护法(逆护法)的应用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反护法(从护法)的应用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正护与反护的概念有别,适用病证有别正护法与反护法,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护的,同属于护病求本的范畴。但是,正护与反护概念有别,适用病证有别: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相符者,采用正护法;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的属性不完全一致者,则适于用反护法。(四)标本缓急邪气症状后病正气病因先病标本标本缓急1、急则护其标一般适用于卒病且病情严重,或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危及生命的某些症候时。2、缓则护其本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当病势向愈,正气已虚,邪尚未尽之际。3、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