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篇一: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发言人:中方已就中国伐木人员被缅方判刑向缅甸提出交涉我要评论2015年07月23日01:06:15来源:新华网?????我有话要说(10人参与)字小新华网北京7月22日电外交部发言人陆慷22日就中国伐木人员被缅甸方面判刑答记者咨询时表示,中方对缅方有关判决高度关切,已向缅方提出交涉。有记者咨询,据报道,缅方对中方非法越境伐木人员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中方对此有何评论?陆慷说,今年初缅方抓扣中方非法越境伐木人员后,中方多层级多渠道反复向缅方提出交涉,要求缅方考虑上述人员的实际情况,作出合法合理合情的处理,妥善了结此案并尽快将上述人员交还中方。他表示,我们对缅方有关判决高度关切,已向缅方提出交涉,要求缅方注重中方关切,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对此案作出妥善处理。【纠错】[责任编辑:韩家慧]篇二: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炼”成的?导读:12月12日,外交部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这同时也是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周年的“生日会”。发言人制度被视为打造“透明政府”的“必选项”。外交部是最早设立发言人制度的国家部委,从1983年至今,一共有27位发言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诠释中国政策。“咨询不倒”的发言人是怎么样“炼”出来的?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是如何从“没有座位的发布会”开展为“全天候接受提咨询”的?首场发布会:三句话,七分钟这是一场没有座位的发布会,时任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发表讲话,这也是他主持的唯一一场发布会晚上时分,北京国子监一所美术馆里,一场简单而喧闹的招待会正在举行。发言席的一侧,83岁的齐怀远,拄着拐杖,回绝工作人员为其搬来座椅,73岁的李肇星悄悄挽着他的胳膊。站在最外侧的是62岁的孙玉玺,和他隔得不远的是同为“50后”的沈国放。音乐声响起,“60后”秦刚、洪磊以及“70后”华春莹走过去,把他们请上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外交部发言人。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亲历了外交部设立发言人制度的过程——首场新闻发布会是一场没有座位的发布会。那是1982年3月26日,在外交部主楼的门厅,面对七八十位中外记者,时任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针对苏联勃列日涅夫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发布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简短声明,历时7分钟,李肇星担任现场翻译。多年之后,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回忆,声明念完后,没有提咨询,也不答复下列咨询题。“这是我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主持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也是最后一次。”钱其琛说。此后,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正式启动,一般由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轮番担任李肇星当年在筹备会上建议,是否把司长叫发言人、副司长叫副发言人?“老钱(当时我们对领导的称呼就这么亲切随意)说:罢了,越简单越好,都叫发言人。”李肇星说。1983年,外交部设立了发言人制度。这一年的3月1日,接替钱其琛担任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了首场新闻发布会。198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的李金华成为外交部首位女发言人。迄今为止,在27位发言人中,共有5位女发言人。从“只说不答”到“来者不拒”创纪录的一次,发言人在60个小时里,答复了各国记者2000多个咨询题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经历了从单向发布到双向互动、从单一发布到多种渠道发布、从传统媒体发布到多媒体发布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刚刚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各国常驻记者大概只有百人左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首席记者吉米说,在外交部举行首场发布会之前,只能依托中国官方媒体获取信息。还有外国记者回忆说,当时发稿需要去北京的电报大楼。外交部发言人制度设立之初,每周举行一次记者会,只主动发布,不答咨询,现场翻译用交传,后来改为每月第一周发布会上现场答咨询。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记者会增加为每周两次,接受提咨询,翻译方式改用同传。此后,取消了对记者提咨询次数的限制,直到没人提咨询发布会才完毕。上世纪末担任发言人的孙玉玺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发布厅里,他最长经历过2个小时40分钟的发布会。发布厅之外,创纪录的一次是1999年5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后,孙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