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总论概念: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各种成像设备,应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对疾病进行医学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学科。它具有自己的独立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科学、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和综合的新兴学科。医学影像学的概念和范畴•范畴:X线CTMRIDSA•超声•核医学(ECTSPETPET)•分子影像学•介入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史影像诊断技术及发展史1895X线发现1930增感屏1938旋转阳极X线管1951闪烁扫描1954荧光增强管1955γ照相机1960X线TV19636脉冲高压发生器1964闪烁图像数据分析1966A超1967B超1970核医学综合数据处理1972X线CT1975电子扫描1978小型回旋加速器1978图像综合诊断1979MRI1979ECT、PECT1980DF(数字透视影像)1982CR(计算机摄影)1982多普勒图像1982PACS1985超导MRI1.X射线的发现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X射线荣获第1届(190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895年12月22日伦琴拍照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张X片——“伦琴夫人的左手”2.超声的出现3.计算机与影像设备的结合,出现了CT、MRI、DSA、SPECT、PET、CR、DR4.介入放射学的出现5.分子影像学的出现第一章X线成像第一节普通X线成像医学影像学1.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设备(1)X线的产生(2)X线的特性a)穿透性b)荧光效应c)摄影效应d)电离效应(3)成像原理(4)图像特点灰阶成像影像叠加放大失真(5)成像设备2.x线检查技术1)普通检查:a.荧光透视(fluoroscopy):可转动病人,改变方向观察,可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经济简便,立即得到结果b.X线摄影(radiography)、平片(plainfilm)成像效果好,显示病变清晰,客观记录、便于复查对照和会诊2)特殊检查:a.体层摄影(tomography)b.软线摄影:用于乳腺等软组织摄影c.放大摄影:用于显示微细病变d.荧光摄影:用于集体体检3)造影检查造影剂1.高密度造影剂2.低密度造影剂造影方式1.直接引入2.间接引入3.X线诊断原则、步骤及临床应用原则:避免不必要检查,直接选择最佳检查方法步骤:首先与正常对照判断出异常,根据鉴别诊断的知识(年龄、性别、病变的部位、病变性质、器官功能改变、随时间改变病变的改变等),并结合临床症状、化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作出诊断意见临床应用:胃肠道骨肌系统胸部4.X线检查中的防护保护自己:避免直接暴露在射线下进入有放射线的环境内,必须有防护措施。尽量远离放射源(放射线与距离成3次方衰减)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暴线保护患者:避免不必要检查小儿、妇女注意性腺的防护怀孕妇女尽量避免放射线检查第二节数字X线成像DR(DigitalRadiography)数字X线成像:X线照射到薄膜晶体管屏后,直接将X线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CR(ComputedRadiography)计算机X线成像:稀土元素制成的晶体板吸收照射到板上的X线的光信号,通过激光扫描读出板上的潜影后,通过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优势:图像处理系统可调对比,能得到最佳效果摄照条件的宽容范围较大患者接受的X线量较少图像信息可摄成照片或由磁盘或光盘存储……检查技术:静脉注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VDSA)方法:经静脉注入造影剂优点:侵袭小、操作简便、可在门诊进行缺点:造影剂用量大、图像质量差动脉注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ADSA)方法:经选择性动脉插管注入造影剂优点:图像清晰、节省造影剂缺点:侵袭性较大、一般需住院进行临床应用:神经系统疾病术前检查必不可少的项目心脏的DSA检查在介入治疗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腹部DSA在介入治疗中广泛应用,用于诊断的检查正在逐渐被重新认识四肢血管的全程DSA检查已取代普通血管造影第三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摄影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医学影像学CT发明人Hounsfield1969Hounsfield设计成功1972英国放射学会发表1979获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1974Ledley设计成功全身CT1989螺旋CT问世1998四层螺旋CT问世200116层螺旋CT问世200464排螺旋CT问世256排螺旋CT320排螺旋CT……CT发展简史第一节CT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CT的结构与原理CT的发展概况螺旋CT扫描方式连续式扫描和采集管球连续旋转和曝光检查床连续匀速向前运动多层螺旋CT扫描方式螺旋CT技术发展史普通螺旋CT:提高扫描速度和容积数据采集能力多层螺旋CT:4层、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