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写景状物散文(2)一、语言基础知识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南通的蓝印布创作受张謇文化的________,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南通人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________,为中国印布事业做出突出贡献。(2)在游子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熟悉并且________,它犹如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________了千里之外的异地。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B.滋养绚丽多彩稳固锁定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D.滋养多姿多彩顽固锁定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西洋批评家眼里,词气豪放的李白常为“神韵”淡远的王维所同化,这是因为习惯于一种文化传统的人看另一种传统里的作品常常笼统概括所致。B.填鸭式教育的错误更多的在于:在应当开展教育时我们错过了良机,而在孩子的探究的欲望白白枯死之后,才急急忙忙地向他们乱灌一通。C.一篇文章要想文质兼美,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要是一篇文章缺乏内涵,那么文笔即使很不错,也无法具有长久的生命力。D.《古诗十九首》为南朝梁萧统从无名氏《古诗》中选录编写的,无论是它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毫无例外地达到了当时诗歌的最高水平。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①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②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③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④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⑤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⑥可是人的对于超越入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满足A.④②⑥⑤③①B.③⑥①⑤④②C.④②③①⑥⑤D.③⑤⑥④②①二、名句默写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不患人之不己知,________________。(《论语·学而》)(2)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3)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4)_____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5)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6)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7)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______________,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8)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三、散文阅读——写景状物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姚庄在望王剑冰我顺着一条万里茶路走来。当年苏轼一定也如我一样惊奇,中原这样的地方,怎么那么多茶馆。从驿道上走过,会有茶亭等你。走过去了,就有了念想。苏轼五走茶路后,完全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后来就呆在了这片广阔天地。我已经看到了“姚庄在望”的牌坊,它就像一个亲人一样守望在庄头。一望无际的田野,麦子一层层涌动。油菜已经结籽,幸福地匍匐着。桐花开得正艳,一咕嘟一咕嘟的香气从花嘴溢出。我就在这丰满而芬芳的四月走入了郏县一个诱人的村镇。走进来我就知道为什么苏轼会喜欢上这个地方了,这个地方充满水气啊!先看到一条河,河的名字叫运粮河。我恍惚看见昨天的欢畅与热闹:两岸绿波,满河清漪,一只只船儿载着号子悠悠而来。船夫到了这里就非得要上岸歇会儿,为的是一壶茶等在那里,自然还有一桌友情。人不管熟不熟,只要一碗清香兑上,就啥都有了。两棵虬曲的老槐,是姚庄人从洪洞大槐树迁徙时带来的。现在依然开着年轻的花。我弄不清苏轼曾在哪个地方坐过,但我知道他一定看到了远处的莲花山。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看到的是一片烟霞,那是三郎庙一长溜的街面,里里外外坐的都是人,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红光滋润,说着笑着,围定一堆茶碗,自在开怀。茶碗里始终有水,溢散出田野的香气。人们说着老槐树,说着运粮河,说着河边的玉泉亭。泡茶的水就来自地下甘泉。过去苦的时候喝果叶子,也觉得好。几家水厂在这里扎根,泉水就流到了四面八方。村里人说,这里的人长寿,就因为茶,喝到老死,死了还要后人上坟的时候,供一碗茶。现在这个镇政府所在的村子,还有十来位百岁老人。茶屋里有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