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望不见那渐远的 VIP免费

望不见那渐远的 _第1页
1/12
望不见那渐远的 _第2页
2/12
望不见那渐远的 _第3页
3/12
长亭外,望不见那渐远的身影摘要:《送别》是近代文学和艺术大家李叔同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歌将文学与艺术完美融合,成为近现代描写送别之念的经典之作。本文从《送别》赏析入手,对《送别》这首歌的文字内容、创作背景、思想精神等进行深入剖析,一步步解析李叔同《送别》中的离别之念与佛家思想。然后从李叔同个人经历、作品中分析李叔同最后出家的真正原因。关键词:送别;出家;人生感悟;佛家思想一、引言(一)研究目的与意义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晚年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号晚晴老人,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李叔同作为我国近代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作为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李叔同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佛法于一身,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等诸多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他的音乐与戏剧、他的诗词书画以及他出家成为弘一法师后的佛学作品均成为近现代时期最值得传承与延续地经典,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品读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被他惊才绝艳所折服。今时今日的我们已无法亲见李叔同大师的音容笑貌,只能从他留下的字里行间中寻觅那令人折服的才思与情操,而这一曲《送别歌》正是大师创作的真正经典之一,历经几十年地传唱经久不衰。每当歌曲唱响的时候,大家都会被不由自主的带入离别的伤悲之中。本文从李叔同经典歌曲《送别歌》入手,对《送别歌》中所层次的离情别绪进行深入分析,然后由曲及人,深入剖析李叔同的一生以及他对人生与佛法的感悟,从而了解传奇经历之外的更加真实的弘一法师。(二)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对《送别歌》进行赏析,认真感受曲中离情和词中真意。第二,对李叔同的人生经历及感悟进行分析讨论,从李叔同过往人生中探寻他出家的蛛丝马迹。第三,深入情境,感同身受的体会李叔同的人生顿悟和思想升华。本文主要采用文献阅读法、分析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二、一曲《送别》叙离情(一)《送别》赏析送别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类别,在唐诗宋词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大家均写过流传千古的送别名篇佳句,例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都是指的后人传送的佳句。李叔同的《送别》是近现代时期在文学和艺术成就上最高的送别歌曲之一。虽然《送别》的歌曲采用的西方歌曲的曲调,但在歌词上更多的延续和传承了古典送别诗的精髓,有着唐诗宋词的韵味。整首歌都像是一坛醇香的老酒,愈久弥香。《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是一首有着非常明显得古韵的歌曲,首先,这首歌在歌词的选用的上采用的是类似中国古典诗词的长短句,并且全词押韵,词中的“边、天、残、山、欢、寒”等押an韵,这个韵会让人的声音显得清脆明亮,让首歌的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多、落”等字的uo韵,又很好的消减了歌词的呆板感觉,让整首歌词的韵调更加和谐优美。其次,《送别》这首歌的词句运用的也非常巧妙,可以说一词一句都带着古典诗词的文雅,好像宋词中的婉约派,有着清新淡雅的气息、凄美柔婉的气质以及感人至深地情真意切。最后,这首歌中描绘的景、情都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例如,“古道边”的“古道”、“芳草碧连天”中的“芳草”都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芳草离情有着相通之处,读起来会让人不够自主地进入到“萋萋满别情”的意境之中。另外,《送别》这首歌可以说是字字扣题,句句明志,文中所用的“长亭”“晚风”“拂柳”“希望”“浊酒”“知交”等词几乎都能在古典送别诗词中找到身影,是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望不见那渐远的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