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通用课件CONTENCT录01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敕勒歌》中的生字、词语和句子,提高语文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敕勒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敕勒歌》中的生字、词语和句子,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02课前导入与激趣揭题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复习已学过的古诗,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情境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敕勒歌》所描绘的场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兴趣,揭题释义100%80%80%介绍作者故事导入解释题目讲述关于敕勒族的一些传说和故事,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猜想和推测。解释“敕勒”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理解“歌”的意思,即诗歌。简要介绍《敕勒歌》的作者及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动机。03整体感知与朗读指导整体感知圈画生字在诗歌中标注出生字,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生字,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了解背景介绍南北朝时期,敕勒族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情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了解大意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式,了解诗歌的大意。朗读指导01020304标出停顿范读引领小组练读展示评价在诗歌中标出停顿,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听读,学生小组内练习朗读,互相纠挑选几个学生展示朗读,师生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正字音和节奏。04文本分析与内容理解文本分析文本细读通过逐句解读,分析《敕勒歌》中每一句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背景介绍介绍《敕勒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该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艺术特色分析《敕勒歌》的艺术特色,包括其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意象运用等方面,以及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情感体验文化认同《敕勒歌》以北魏时期敕勒川为背景,歌颂了草原的壮美和人民的勤劳朴实,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民的热爱和敬畏之情。通过《敕勒歌》的阅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体验草原的壮美和人民的热情,以及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通过《敕勒歌》的阅读,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培养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05语言积累与运用拓展语言积累汉字积累本课要求学生能够掌握8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汉字,认识3个偏旁。词语积累学生应掌握如“青青的草、蓝蓝的天、白白的羊群”等形容词修饰名词的用法,以及“牛羊多—马牛羊多”的量词用法。句子积累学生可以学习“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等优美的句子,并尝试仿写。拓展运用汉字书写拓展01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汉字的间架结构,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技巧。词语运用拓展02学生可以学习更多形容词修饰名词的用法,并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红红的苹果”、“大大的眼睛”等。句子表达拓展03学生可以学习使用更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06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01020304理解《敕勒歌》的背景和意义掌握本课生字、生词和句式了解古代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作业布置抄写本课生字、生词各三遍背诵《敕勒歌》并默写搜集关于古代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资料,准备在下一节课分享阅读与草原、游牧相关的文章或诗歌,感受其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07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教学反思学生参与度教学内容掌握度课堂上的学生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思维活跃。通过课堂上的提问和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基础字词和重点诗句。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多样,包括讲解、图片展示、朗读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一些较难的词语和诗句,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改进方向增加互动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