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篇一:永不消失的乐章永不消失的乐章成功。1.围绕着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本文表达了哪些事件?请用简约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创作音乐----()-----()-----排练乐曲------()2.文章中多处使用了比照的手法,请仿照例如,用本人的语言概括出任意两处。(4分)例如:音乐厅和广播电台是法西斯必须摧毁的目的,而意味希望的音乐却照旧从电台播出,传遍了世界。①②3.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文中分别有怎么样的作用?(3分)4.阅读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你有怎么样的感受。(不少于50字)(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3分)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那么为橘,生于淮北那么为枳,叶徒类似,事实上味不同。因而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那么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5.解释以下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1)晏子将使楚使:(2)缚者曷为者也曷:(3)寡人反取病焉病:(4)叶徒类似徒:6.用现代汉语说说以下句子的意思。(4分)(1)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7.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你读出了楚王怎么样的心态?(2分)8.阅读下面短文,答复以下咨询题。(3分)景公游于寿宫,睹年长负薪者,面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恳求(找)老弱之不养,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评定之后共同安置他们)。”公曰:“诺。”因而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晏子春秋》)用本人的话说说看到一个“年长负薪”“面有饥色”的老人后,齐景公和晏子的做法有何不同?永不消逝的乐章2.①炮火、枪击和饥饿吞噬着列宁格勒所有人的生命,动听的旋律却照旧从音乐厅和收音机里传出。②打击乐手艾达罗夫躺在病床上已经生命垂危,演奏时却敲出了他一生中最嘹亮的鼓点。③登上舞台的指挥由于消瘦,身上的燕尾服显得肥大不堪,但他的眼神却充满了力量。④列宁格勒处于德军明白得包围之中,满目疮痍,窘境中的人们却在灯火辉煌的音乐厅里举行了一场浩大的音乐会。3.低空的阴霾“衬托了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的紧张的局势;”夜色如水般静谧“衬托了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妙感受。4.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不仅仅是一支乐曲,而且是列宁格勒人民英勇、坚强的见证。在这首曲子中,包含着列宁格勒人民不屈的精神,因而这支曲子属于“我们”-------每一个为了自由与法西斯奋战的列宁格勒人。衬托与衬托的区别“衬托”指用事物间类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衬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四周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衬托”与“衬托”不同,“衬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因而,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衬托。这与“衬托”不同,由于“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和衬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类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篇二:河南省开封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5月冲刺卷语文高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完毕后,将答题卷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有两个重要的根底: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消费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构造。在此根底上产生的必定是以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