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伤仲永》(七年下37页)伤仲永(0伤:)金溪民方仲永,世隶(1、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2、尝:)识书具(3、书具:),忽啼求之。父异(4、异:)焉,借旁近(5、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6、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7、收)族(8、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0、立就:),其文理(11、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12、邑人:)奇之,稍稍(13、稍稍:)宾客(14、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15、乞:)之。父利(16、利:)其然也,日扳(17、扳:)仲永环谒(18、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19、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20、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21、泯然)众人(22、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23、通悟:),受(24、受:)之天也。其受之天(25、受之天:)也,贤(26、贤:)于材人(27、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28、受于人:)者不至(29、不至:)也。彼其(30、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31、已:)耶?一、课文注释考查1、请在原文的括号内解释黑体字的意思二、文言虚词考查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忽啼求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仲永之通悟B彼其受之天也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D传一乡秀才观之三、重点句子翻译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7、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8、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9、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10、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1、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四、课文内容理解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3、人的先资与后天学习、主观努力对成才都很重要。对此,古今中外有许多精妙的议论,请写出一两句。附答案版:伤仲永(0伤:哀伤,叹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1、隶:属于)耕。仲永生五年,未尝(2、尝:曾经)识书具(3、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忽啼求之。父异(4、异:对……感到诧异)焉,借旁近(5、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6、为:题、写)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7、收:聚,团结)族(8、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9、自是:从此)指物作诗立就(10、立就:立刻完成),其文理(11、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者。邑人(12、邑人:同县的人)奇之,稍稍(13、稍稍:渐渐)宾客(14、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15、乞:求取)之。父利(16、利:认为……有利有图)其然也,日扳(17、扳:通“攀“,牵,引)仲永环谒(18、环谒:四处拜访)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19、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20、称:相当)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21、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22、众人:普通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23、通悟:通达聪慧),受(24、受:承受)之天也。其受之天(25、受之天:先天得到的)也,贤(26、贤:胜过、超过)于材人(27、材人:有才能的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28、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者不至(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也。彼其(30、彼其:他)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