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考纲要求]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b)。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b)。3.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a)。4.核酸分子的组成(a)。5.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b)。6.活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b)。考点一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2)实验过程(3)结论: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DNA是遗传物质。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原理:活的S型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2)材料:S型(有毒)和R型(无毒)肺炎双球菌、小鼠。(3)过程①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②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3.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1)实验过程及现象(2)结论: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4.病毒重建及其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1)实验过程及现象(2)结果分析与结论:重组病毒所繁殖的病毒类型取决于提供RNA的株系,而不是提供蛋白质的株系。(1)可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2)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3)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4)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大肠杆菌与噬菌体混合保温时间过短是上清液中出现较弱放射性的原因之一(√)(5)在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大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6)在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DNA酶将S型菌的DNA分解为脱氧核苷酸,因此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7)乳酸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而不用14C和18O进行标记?提示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P是DNA的特征元素。若用14C和18O进行标记,由于蛋白质和DNA都含有C和O,因此无法确认被标记的是何种物质。(2)搅拌、离心的目的在于把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某科研小组搅拌离心后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则:①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未裂解。②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3)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实验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可能是搅拌不充分、离心时间过短、转速过低等原因,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了少量的放射性。(4)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有较高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未侵入大肠杆菌体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体内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升高。1.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1)模板: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DNA。(2)合成噬菌体DNA的原料: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3)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4)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细胞,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1)含32P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2)含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生物体内核酸种类及遗传物质生物类型所含核酸遗传物质举例细胞生物真核生物DNA和RNADNA酵母菌、玉米、人等原核生物DNA和RNADNA细菌、蓝细菌、放线菌等非细胞生物大多数病毒仅有DNADNA乙肝病毒、T2噬菌体、天花病毒等极少数病毒仅有RNARNA烟草花叶病毒、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等命题点一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2018·浙江超级全能生联考)下列有关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温度、离心时间等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B.用含32P的大肠杆菌作实验材料不影响本实验结果C.该实验结果不能证明噬菌体的DNA是其遗传物质D.混合培养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上清液出现放射性答案B解析培养温度、离心时间等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A项正确;用含32P的大肠杆菌作实验材料不能检测出放射性物质是来自噬菌体还是大肠杆菌,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B项错误;该实验缺少对照,其结果不能证明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