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1)一、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学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其运算。让学生知道除了用形象的统计图表可以了解一组数据的概貌以外,用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等水平”或“多数水平”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也可以从数量上概括,代表这组数据。2、能力目标: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在数学的学习中发现规律,继续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通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直观感知和实际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努力体现人文关怀,关注社会,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在本节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中,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提高学习兴趣。二、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本节教学是在小学已学过平均数计算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了解决一些与不确定现象有关的问题,数据是我们思考的基础。有了一组数据,怎样表达这组数据,能否找到某些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呢?这是我们本节研究的主要内容。那就是三个基本概念:平均数(average)、中位数(median)和众数(mode),它们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等水平”或“多数水平”。本节教学重点是理解这三个统计量的含义,了解用计算机计算的步骤。本节教学难点是对众数和中位数的理解。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指出现最多的次数,防止学生弄错。一组数据的众数可以不止一个,也可以没有众数;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它可用与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只有一个:当数据为偶数时,不能把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作为中位数,而是取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做中位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的某个数相等,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就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列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入手,进行实际分析与探索,这不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同时也了解了学习与生活、气象与旅游、交通与能源等知识,既学习知识又开阔视野,可谓一举两得。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节教学是在初一年级进行,初一学生爱玩好动,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较强的表现欲。如今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需要与人合作与交流,渴望得到同伴及老师的欣赏,因此,我决定在本节教学中合理设置教学情景,给学生创造合作、探索与交流的学习空间,启迪智慧、培养能力,通过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合理的、鼓励性的评价,培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四、教学策略与教法设计: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正误判断也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按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应该把学生放置中心地位,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在自主活动中投入智力参与,获得对新知识的个人体验,达到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的目的,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建构主义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它更强调合作学习。教育心理学家早已作出论断,教师讲,学生听,只能记得15%,如果学生自己看书,可以记得其中的25%,如果既看又听,效果不再是两者的代数和,而是65%。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如果不仅用耳听,而且动眼看,动手做,动嘴讲,特别是多动脑筋,效果自然会更好。鉴于以上分析,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本节课选用了研讨式合作教学法,探索合作,讨论交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学到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五、教学媒体设计:媒体的选用是本节教学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保证。为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适时引入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