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环流形成。三、课型和课时安排课型:新课讲授课时安排:本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材安排讲授课时是2课时。第一课时讲授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课时就是本节课内容——热力环流。四、教具准备实验的器材:一个组合装的瓶子,一根蜡烛,一个打火机。下面是实验的简图:(本实验器材全部由本人自制而成,实验操作过程见教学过程设计步骤)幻灯片梗概:①案例资料②具体实验步骤③空气柱描绘的热力环流形成图式④学生实战绘图:假设A、B、C三地受热不均匀,那么大气会如何运动?⑤动画演示海陆风与城市风的形成。⑥课堂小结⑦课堂巩固练习(两题典型练习:☆flash动画练习热力环流的形成(附件中有)☆文档练习:1读北半球因热力原因造成的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图,回答:(1).在A、B、C、D四处用箭头表示出热力环流的方向。(2).B地的气温比A地___(高或低)(3).C处的气压比D处___(高或低)(4).高空的气压高低往往与近地面__(相同或相反)⑧布置作业:课后实践活动——观察锅中水烧开时,如何流动。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现象和知识,验证结果。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4、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6、课堂练习法:设置典型练习题,巩固当节知识。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时间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新课1.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2分钟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自学热力环流第一段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教学新课2.案例引入,复习气压有关知识4分钟播放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的良机。诸葛亮依计划将司马懿之众引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提问:上天是怎样帮助司马懿的?有无科学依据?过渡:要解答此问题,应了解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入气压的知识复习,为后面分析热力环流形成作铺垫。2大气的运动,而大气的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教学新课3.实验演示3分钟实验演示:1.实验步骤:①点燃蜡烛后用瓶子盖住②用手把侧边的瓶口盖住并观察蜡烛火苗③一定时间后放开侧边的手并观察瓶子内蜡烛火苗的变化2.问题思考:这个过程的蜡烛的作用是什么?在蜡烛燃烧后,瓶子里空气的热量和温度如何?随着实验的进行,瓶子里蜡烛的火苗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现象?根本原因是什么?小结:实验中,用蜡烛作热源,目的是形成温差。从实验中知道蜡烛的偏移是空气运动结果。原因: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而形成的。观察发生的现象,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回答问题通过直观实验演示,在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和思考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观察和探究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新课4.启发学生分析电脑课件中以空气柱描绘的热力环流形成图式(边讲边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