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湖南省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10.怀化市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7页“两型社会”建设:旅游经济学该做些什么?彭新沙①(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长沙410205)[摘要]在介绍“两型社会”涵义与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主要从教学理念、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着重分析阐述了“两型社会”建设对旅游经济学课程的影响和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两型社会;旅游经济学;课程建设;客观要求;对策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文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我国“两型社会”建设从学术理论探讨、民间自发分散实践阶段,进入政府强力推动,区域集中试验的新阶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客观要求。敏锐认识这些影响和要求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我们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本文拟从旅游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视角,谈谈自己对本文主题的一些不成熟看法,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行。一、“两型社会”的涵义与背景“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整个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建立在节约资源(包括能源)的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和社会运行状态。节约资源,是指在保证人类生活合理需要的前提下,使资源消耗降到最低水平。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和社会运行状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及其他社会生活都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协调、互利和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概念。只有实现资源节约,才能达到环境友好。反过来说,一个环境友好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资源节约的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互利共生和可持续发展,从而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新路子。“两型社会”理论的提出,具有广阔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实践依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观念根本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客观要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类社会的发展观建立在片面强调人类利益和能力的“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一味讲究向自然索取,忽视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平衡。其结果,虽然物质财富有了很大增加,但却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的严重后果,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20世纪①彭新沙,男,1956.10出生,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为旅游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品牌管理学等。第2页共7页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7页80年代以后,人类经过痛苦反思,终于认识到传统发展观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只有在既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互利共生。而要达到上述目标,就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观成为全球各国的普遍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的国家基本战略之一,“两型社会”建设成为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和客观要求。二、“两型社会”建设对旅游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客观要求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亦称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主干课程),她以经济学为基本视角,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也综合运用旅游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分析旅游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及其经济规律。她对旅游经济发展实践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是旅游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之一。“两型社会”建设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环境等众多领域,贯穿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社会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