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1、教学目标:1.圆的相关概念;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2、过程与方法1、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经历探索点和圆位置关系的过程。2、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根据条件画出符合条件的点或图形,初步形成集合的现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经历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探索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探索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2.在学习中体会圆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的定义理论,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根据条件画出符合条件的点或图形教学难点: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根据条件画出符合条件的点或图形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实际生活原感受,概括定义)(学生完成5分钟)☆议一议书本P83议一议通过对游戏队形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本质特征,为下面引出圆的定义做准备。如果单纯考虑队形因素,即只考虑“距离”对投圈结果的影响,那么排成圆形队形比较公平。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过圆的概念,书本在此用集合的观点给出了圆的描述性定义。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的长。“圆O”可表示成“⊙O”。确定一个圆需要两个要素:一是圆心,二是半径。第二环节:探讨研究(学生探究得出证明过程10分钟)活动内容: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向圆形靶飞镖,直至出现有点出现在圆周上,圆内、圆外为止,然后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五个点A、B、C、D、E,来研究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想一想书本P84想一想通过投镖的情境引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在圆上,点在圆外,点在圆内。点O在圆外,即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点O在圆上,即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点O在圆内,即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转化为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反过来,也可以通过这种数量关系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做一做书本P85做一做让学生再次经历用集合的观点理解图形的过程。第三环节:练习理解。(学生独立完成10分钟)1、体育教师想利用一根3m长的绳子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3m圆,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2、如图,一根5m长的绳子,一端拴在柱子上,另一端拴着一只羊(羊只能在草地上活动),请画出羊的活动区域。3、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0,它的四个顶点A、B、C、D是否在以点0为圆心的一个圆上,为什么?4、设AB=3cm,作图说明满足下列要求的图形:(1)到点A和点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2)到点A和点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第四环节:链接生活(学生独立完成10分钟)1、举出成圆形的一些物体的实例,并研讨人们为什么将它们制作成圆形。2、下图是一张靶纸,靶纸上的1、2…10表示击中该靶区的环数,靶中每个圆环的宽度相等,正中小圆的半径与各圆环的宽度相等,已知小明射击了一次,且已肯定中靶,求小明此次击中10环的概率。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5分钟)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怎样判断其位置关系,日常生活中利用圆的例子,与圆有关计算、证明的题目等。第六环节、课外作业:A组:习题3.11--4B组:习题3.11--3C组:习题3.11--2板书设计:ADBC03.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圆的定义点与圆的位置关系12345678910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