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实训(一)一、案例分析与讨论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海尔堪称是20世纪中国出现的奇迹之一。1984年,海尔还是一个亏损147万元、濒于倒闭的小厂。经过18年的发展,由“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扩张”到走出国门、同世界家电大鳄争霸天下,现在,海尔已成为一个品牌价值达436亿、产品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跨国企业集团。2001年,海尔全球销售额达602亿元,是1984年的17000多倍。海尔无疑是成功的。海尔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海尔人认为,最主要的就是靠创新。海尔坚持的创新三原则即创新的目标、本质和途径: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的破坏,创新的途径就是创造性的借鉴和模仿。海尔的创新是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一、海尔人力资源中心1999年8月,为了配合集团公司“三大转移”*战略的实现,把金字塔式直线结构转变成矩阵式水平结构,最终实现扁平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原来的人力资源职能管理部门全部从各个事业本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自此,海尔人力资源中心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服务部门。现在的海尔人力资源中心下设生产效率组(主要征对各产品事业本部)、市场效率组(主要征对商流、物流、资金流等推进本部)、中心主管和培训部三个子部门。前两者通过内部市场从其他事业本部、事业部获得需要提高效率的“订单”,将“订单”分别传递给人力主管和人事、分配、用工、培训管理员,人力主管和人事、分配、用工、保险等管理员在操作的过程中,从中心主管和培训部获得有关信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最终完成“订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生产效率组、市场效率组为核心,中心主管和培训部为支持的流程体系。与中国其它企业不同的是,海尔人力资源中心的工作目标是通过规划、吸收、培训、考评、管理等手段,提高服务对象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对其考核的根据,是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从而降低的成本。也就是说,海尔人力资源中心的职能主要是服务而不是管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比如,人力资源中心与某事业部签订协议,按照年度方针目标提高该事业部人均劳动生产率,再按提高效率产生的效益的多少进行收益分成。如果人力资源中心未达到约定目标,该事业部有权按协议向人力资源中心索赔。二、海尔的人才观在海尔,张瑞敏认为,“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优势。⋯⋯有了人才,资本才得以向企业集中,企业在竞争中才能取得优胜。”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源头论”,即员工是企业的源头,源头的活力是企业的活力之源。只有唤起员工对企业、用户高度责任心,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企业这条大河奔腾不息。张瑞敏对人才的重视,使海尔公司很早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人人是人才”、“先造人才,再造名牌”人才理念。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都有各自的用之地,只要用好了,个个都是人才,个个都能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创名牌,必须先造人才。根据海尔的人才观,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的任务不是去研究培养谁、提拔谁,而是去研究如何去发挥所有员工潜能的政策、为具有各种才能的员工提供展示的舞台,真正做到适才适位、人事相宜、人尽其才、2才尽其用。海尔的人才观,是海尔各种创新活动的先决条件,并为其现在和将来实施国际化战略,培养了大量的具备国际化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三、海尔的斜坡球体人才发展理论海尔认为,影响人才发展的因素通常有三种:拉动力、止动力和支撑力。拉动力就是促进企业员工发展的动力;止动力指影响员工向前发展的各种阻力因素;支撑力是支持员工向上发展,或防止员工向后退步的力量。在图1中,斜坡上的球体好比一个员工个体,球周围代表员工发展的舞台,斜坡代表着企业发展规模和市场竞争程度。促使一个员工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两个动力:内在动力是个人素质的提高,这是根本;外在动力是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外部的推动力。同时,也存在两种阻力,内在阻力是员工的惰性,外在阻力是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员工施展才华的舞台取决于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