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总体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基本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掌握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教学重点与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教学时数】第一节2学时【教学内容】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使学生能够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过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发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一门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先知先觉者布下的某种福音,也不是什么千古不变的教义,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世界文明时代发展的结果,是世界文明时代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革命的结晶。(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19世纪40年代资本时代的发展特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5世纪就已经在欧洲萌发,16世纪60-70年代,荷兰发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但直到1640-1688年英国才逐步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才在欧洲的一个大国推翻了封建制度。随之英国资产阶级通过稳固掌握的国家政权完全摆脱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推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继英国资产阶级之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叶美、法、德、俄、日相继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产业革命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以社会化形式使用的生产资料,却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这一矛盾不断激化,后果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内资本主义世界内经济危机不断爆发,从1825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几乎每隔10年就会爆发一次。在社会关系方面,产业革命创造出一个工人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一个在人数上远远超出前者的工人阶级,产业革命在不断刺激资本财富积累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工人的贫困,聚集着工人的反抗力量。19世纪30-40年代爆发了三大工人起义(1831-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6月普鲁士所属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产业革命把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推上政治舞台。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所产生的社会矛盾,促使当时人们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作出反思,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第一,资本主义时代这一扑朔迷离的变化背后潜藏的最根本的力量是什么?推而广之,也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第二:陷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困境的资本主义将何去何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者,第一次试图将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并把它描述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将事物内在的矛盾作为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可是他将这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绝对精神”的作用;此外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但是他在历史和时代的问题上又推到了唯心主义的立场上;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主张反对和消除一些阻碍资本利润提高和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为宗旨,他将资本看做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断然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普遍存在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对历史和时代问题一筹莫展时,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揭竿而起,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阐明了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但是却无法理解推动这一历史变革的现实基础和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结合人类历史最新的科学革命成果,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细致的剖析,首先确立了唯物史观,在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