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寒潮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利用人地关系思想分析自然灾害的原因、危害与防御措施。(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分析区域灾害类型,制定灾害防御措施。(综合思维、区域认知)高考主要以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为例,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防御措施。考查频度高,多以综合题形式考查。[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读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1)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2)一般标准1当冷空气过境后,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__℃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3)发生的原因冬半年由很强的冷气团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形成。【疑难辨析1】有同学认为冷空气就是寒潮。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提示不正确。并不是所有的冷空气活动都是寒潮,只有强冷空气南下,降温幅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是寒潮。2.寒潮的危害和防御措施(1)危害(2)发生季节多发生在冬半年,但是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春秋两季。(3)预防措施①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②对农作物和牧区的牲畜采取措施;③做好防寒准备;④海上船只及时回港等。【疑难辨析2】寒潮危害最大的季节在春、秋季节,而非最冷的冬季。试说明原因。提示春季寒潮易冻伤作物幼苗,秋季寒潮常影响作物成熟,而冬季,田地作物较少,多属越冬作物,耐寒性强,且冬季气温低,降温幅度不大。【疑难辨析3】寒潮发生时不一定伴有雨雪天气,为什么?提示寒潮发生时,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的暖气团如果比较干燥,寒潮天气会导致扬沙、沙尘暴现象,而不会产生雨雪等降水天气。考点一寒潮【例1】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1)~(2)2题。(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尝试自解](1)(2)[审题能力培养]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脉以东地区)。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地形。(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1.产生原理分析32.寒潮在我国的时间分布特征全国性的寒潮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到第二年5月之间,3~4月是寒潮活动的最高峰,11月是次高峰,平均每年约有3~4次全国性寒潮,但各年之间差异较大。3.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受寒潮影响,会出现剧烈降温,伴随大风、雨雪天气,但区域环境不同,其影响地区、表现也有一定差异,具体列表如下。影响地区表现西北及黄土高原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内蒙古高原大风、暴雪、低温,易引发雪灾华北、江淮地区大风、雨雪交加,沿海出现风暴潮东北地区大风、大雪天气长江以南地区寒风、冻雨天气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从形成过程看,寒潮是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减弱—再增强的过程。据此回答(1)~(3)题。(1)寒潮暴发最有利的条件是()A.强大的气压梯度B.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C.单一广阔的陆地表面D.广阔的高纬度洋面(2)寒潮若在春秋季暴发,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有()①大风降温天气②扬沙、沙尘暴天气③暴雨洪涝天气④干旱天气A.①②B.②③4C.③④D.①③(3)我国很少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①青藏高原②滇南各地③海南岛④塔里木盆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第(1)题,A、B选项都有利于冷空气的活动,但一般寒潮的暴发更与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有联系,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更有利于寒潮的暴发。而C、D选项只是有利于冷空气的聚集,不一定能暴发寒潮。第(2)题,寒潮无论冬季还是春秋季暴发都会带来大风降温天气,而春秋季的华北地区,由于空气干燥,降水很少,又有沙源,往往产生沙尘天气,不可能产生暴雨现象,干旱是由于降水少、用水量大造成的,不是寒潮产生的。第(3)题,寒潮暴发在南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