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七章三角形课时分配本课(章节)需2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为本学期总第课时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教学目标1认识三角形,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2知道三角形的个组成部分,并会用字母表示3了解三角形的分类4知道三角形的性质重点认识三角形,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角形的性质难点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探索交流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情境创设1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某些三角形,如三角板二,探索归纳1三角形的定义:由3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如右的图形就是一个三角形2三角形的各组成部分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如右所示:线段AB、AC、BC就是三角形的三条边顶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交点如右所示:点A、B、C均为三角形的顶点通常情况下,我们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加以一个“△”来表示一个三角形,在表示三角形时,三个字母之间并无顺序关系如上图中,此三角形可以表示为△ABC,或△ACB或△BAC等等内角:三角形两边所夹的角,称为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例如△ABC中,∠A,∠B,∠C都是三角形的内角边BC称为∠A所对的边,或顶点A所对的边,因此边BC也可以表示为a那么边AB,AC呢?观察P23的几副图,使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存在3三角形的分类1)按角分2)按边分4实验室问: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够组成三角形?答:不是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三条线段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请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五条长度分别为3㎝、4㎝、5㎝、6㎝、9㎝的绳子,现任意取出3根细绳首尾相接搭成三角形,并填写25页表格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完整得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例如在△ABC中,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我们有点A到点B,C的距离之和要大于线段BC的长即AB+AC〉BC素材A:1.在练习本上画出:(1)等腰锐角三角形;(2)等腰直角三角形;(3)等腰钝角三角形.2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1)15cm、10cm、7cm;(2)4cm、5cm、10cm;(3)3cm、8cm、5cm;(4)4cm、5cm、6cm.3.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条边长分别为3cm、4cm、6cm.4如图,以∠C为内角的三角形有和在这两个三角形中,∠C的对边分别为和素材B:5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是5㎝则它的第三边长为答案:1略2(1)能(2)不能(3)不能(4)能3略4△ABC△ADCADAB53㎝或5㎝作业P28/1,2,3板书设计1三角形的定义:2三角形的各组成部分4实验室3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后记课题第七章三角形课时分配本课(章节)需2课时本节课为第2课时为本学期总第课时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教学目标1知道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2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重点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难点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探索交流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三角形的高1复习:过点A做BC的垂线,垂足为D2在黑板上做△ABC,过点A做对边BC的垂线,垂足为D,我们就将线段AD称为△ABC的高3高的定义: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高例如在上图中,我们从△ABC的一个顶点出发,向它对边BC所在的直线作垂线,垂足为D,线段AD就是三角形的高注:1)三角形的高必为线段2)三角形的高必过顶点垂直于对边3)三角形有三条高为了将这三条高加以区别,我们把AD称为BC边上的高例: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高1锐角三角形:可由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其余两个2直角三角形由于∠C等于900,说明AC⊥BC,那么BC边上的高即为AC,AC边上的高即为BC,3钝角三角形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1引入:一知△ABC,做∠A的平分线AD交BC与点E,线段AE就称为△ABC的角平分线2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3注: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为线段,而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为一条射线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过顶点平分三角形的一内角如上所示,△ABC的角平分线AE平分∠A,即∠BAE=∠CAE=∠BAC3)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为了将这三条角平分线加以区别,我们把AE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