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生活一、本课的设计意图1.本课教学目标启发学生在新的学习阶段,培养和发展健康、丰富的情趣,从而陶冶情操,追求高雅生活,全面地健康地成长。2.设计本课的原因(1)新阶段的生活需要新的情趣中学阶段与小学阶段有许多不同,进入中学阶段新课程、新知识明显增多,新的信息量也明显加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以及学生在学校、在社会的生活接触面也大大加宽。新的阶段、新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新的生活情趣。启发学生在中学阶段积极培养和发展健康、丰富的生活情趣,尽快地适应中学阶段的新生活是本课的主要的设计目的。(2)生活情趣有雅与俗的区别生活中处处有情趣。情趣也有多种多样。情趣有健康的,高雅的,也有不健康的,庸俗的。面临新的生活阶段,新的生活情趣层出不穷。处于十二、三岁年龄阶段的少年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和必要的科学知识,常常不能正确区分生活情趣的高雅与庸俗。有的学生还会误把庸俗、低级的,甚至低级的情趣当成高雅的、高级的、健康的情趣。处于从小学进入中学新阶段生活过渡的特殊时期,学生特别需要关于情趣分析、情趣培养方面的知识。所以,本课从学生成长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进入中学生活阶段的特点,设计了“情趣与兴趣”“情趣的雅与俗”等内容。本课内容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问题,结合学生关于情趣的思想问题。(3)高雅的生活情趣需要培养和引导高雅的生活情趣不是凭空出现的,高雅的生活情趣需要培养和引导。像欣赏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生活情趣就需要长期的熏陶与培养,不是任何人想欣赏就能马上欣赏的。艺术欣赏需要艺术的知识,艺术的修养。有的生活情趣不仅仅是一般的情趣,而是与高雅的情操、人生的理想结合在一起的。本课设立了“提升情趣,陶冶情操”的内容,其目的就在于,在引导学生培养生活情趣的同时,注意有目的地选择丰富的、健康的文化生活,追求美的高尚的情趣,提升自己的情操,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4)相对应的课标要求本课依据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的要求,及“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编写。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总体教学建议1.本课的结构(1)总体逻辑分析本课从分析学生较熟悉的“兴趣”现象入手,导出什么是“情趣”,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并体会“生活之中处处有情趣”。接着,教材分析说明了情趣有雅俗之分。为了引导学生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教材在前面的基础上专门设置了第二个框题,以一整框的篇幅对此展开了分析与说明,并指导学生学会提升情趣,陶冶情操。通过这样的逻辑,教材试图帮助学生在刚进入中学阶段时,能够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情趣,自觉地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乐趣,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追寻有乐趣、有意义的生活。(2)框题内部逻辑分析本课设立了两框的内容。第一框先分析兴趣与情趣,许多学生在生活之中有许多感兴趣的事情,兴趣虽不等于情趣,但情趣可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情趣来源于生活中的兴趣。情趣又有雅俗之分,教材又试图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情趣是健康、高雅的,哪些情趣是不健康的、庸俗的,不同的情趣对人的作用不同。这是设立第一框的逻辑思路。第二框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追寻高雅生活。追寻高雅生活可从不同途径入手,比如培养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这是追寻高雅生活的最重要途径。其次,正确对待从众与好奇心理,更好地把握自己。还有,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通过提升情趣、陶冶情趣等途径。这是设立本框的逻辑思路。2.总体教学建议(1)本课建议的课时数为4个课时,原则上是每框2课时。(2)由于本课内容比较丰富,许多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因此建议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全员参与的教学活动。活动之后及时组织交流、讨论或出版报、壁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3)本课教学活动突出导课活动。第一框课文内容从分析兴趣入手,教学活动可结合本课教参新增补的“寻找共同之处”的活动。这一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情趣性。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愿意学,喜欢学,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