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标案例教学研究地理课标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现象或教学情境的描述、呈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经过近两年的校本研究,我们学科组的收获如下:一、地理课标案例教学的起源与认知案例教学最早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其目的是通过教师对典型的法律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加强对法律规则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我国对案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把案例引入教学流程,运用于普通教育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加大,这为案例教学的尝试和探索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研究认为:案例教学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贯彻“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二、地理课标案例教学的操作通识1.案例选编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是根据课标要求,通过教材提供、教师选编、学生收集等方式得到案例材料。这是实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材提供的案例主要见于高中地理新教材,它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供师生使用。例如高中地理新教材分别以“亚洲水稻种植业”、“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为典型案例,阐明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教师编写的案例,要注意按课标的要求精挑细选,整合出符合课标要求的教学案例。学生整理的案例,要选学生在社会上、生活中搜集的、整理的典型地理知识。如在学习“城市交通网”这部分内容前,针对“辩论赛——在中国,小轿车要不要进千家万户?”,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我市的交通状况,收集材料,整理成案例,辩论时向其他同学展示。这样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做法,不仅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而且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2.案例呈现从案例的呈现形式看,可以有文字、图表、数据、景观等多种形式。文字材料案例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案例内容,包括案例的主要情节和数据可以通过印发学案、教师描述、电教等手段呈现。图表符号案例主要以图像、图片、表格符号的形式呈现案例内容,非常直观、形象,蕴含丰富的地理信息。如“城市交通网”部分教材中提供的“城市交通运输网模式”、“合肥市的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和“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三个案例,采用了图像、图片说明的方法,解释了城市交通网的布局形式和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六点办法。情景再现案例是对现实问题的重现和预演,一般设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包含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学科内容等,可通过教师描述、学生表演、模拟再现等方式呈现。由于案例本身往往能提供具体、详实、典型的地理背景材料,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景之中,实现思维与情景、理论与实际的交流与沟通。如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再引导学生简述设计理由。3.案例操作类型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将所选案例分成几类:体验式,如《野外巧妙辨别方向》;讨论式,如《宁启铁路对通泰扬三市发展的影响》;探究式或研究式,如《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设计测定某地经纬度》;活动式,如《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调查式,如《我市交通运输网类型、特点及发展方向》。4.案例操作展示一般认为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灾害。然而,沙尘暴是否“有百害而无一利”呢这是一个值得质疑的有趣问题。一些学生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提出了另类观点沙尘暴造就了黄土高原;沙尘颗粒有助于成云致雨;沙尘有助于海洋澡类生长;沙尘暴缓解了酸雨危害;沙尘暴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等。学生们争论不休。笔者不失时机地安排学生就上述正反两方面展开辩论,从而拓宽思路,培养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