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观后感精选01本文由闲人电影原创:idlemovie在国内纪录片领域,央视称第一,估计没人敢称第二,毕竟实力和等身的作品在哪摆着。最近,闲不住的央视又出了一部洗眼旅游神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部纪录片的每一帧截出来都能够当壁纸使用。不仅如此,连人文情怀都一窝蜂地送给了我们,对于那些只了解新疆风景美的人来说,可谓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天山脚下》是央视耗时三年的作品,共五集,涵盖了22个故事,几乎每10分钟便是一个故事,但并不空洞无味。因为每一处的风景,都是心爱的家乡,每一个故事,都有一群用心用力生活着的人。只要你看过《天山脚下》就一定会有这种想法:来生甘愿做一个远离尘嚣世俗的牧羊人,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在季节更迭时迁徙羊群,在夜幕来临时约友看星。平静而美好,不被繁杂的琐事牵绊。只是现实太过残酷,许多愿望只好放在心中,待其被尘埃铺满也难以等到实现的那一天。不过,有了《天山脚下》就不必产生这种忧伤,虽然我们不能成为他们但是我们可以将梦想投射到那里。毕竟,故事里的人和事戳中了每一个你和我,所以,他即是我,我也是他。以前听刀郎的《新疆好》时,对歌词里的“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麦穗金黄稻花香,风吹草低见牛羊”总有一种怀疑。可是,直至看到天下脚下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带着羊群浩浩荡荡地转场迁徙后,我彻底被震撼了,原来歌里只唱出了它的十分之一不到。由于昼夜温差大,日常时间长,在气温回暖之时,牧民们要将羊群赶到天山另一边的“夏季牧场”,确保获得充足的牧场资源。这时,壮观的场面出来了,在头羊的带领下,羊群跟在后面,一路越过独木桥,涉过因为降雨变深的浅水河。到达目的地后,一起转场的牧民们相互帮助搭盖房子,闲下来时,教孩子们骑马,他们是游牧民族,骑马是他们的必备技能。别看娃娃只有四岁大,却能够独自驯服马儿,驰骋草原,即使从马背上摔下来,他们也只是哭一会便擦干眼泪继续学习骑马。那么,骑马的过程他们身高不足如何骑到马背上呢?孩子们将利用大自然这一招用的很是熟练,先把马儿牵到低矮的树旁,自己再爬到树杈上,而后从树杈上跨到马背上。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要肯动脑子和动手,什么艰难险阻都难不倒。在天山的东南部,是著名的火焰山。在我们的印象里,火焰山那可是人迹罕至的火炉,地表最高温度可达82.3℃。尤其是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强大如孙悟空都抵挡不了那里的热还得去跟铁扇公主借芭蕉扇。然而,透过《天山脚下》我们才发现,只要从火焰山往下走一走就是一片绿洲,那里葡萄瓜果甜又甜,空气凉爽绿荫多。人们白天在葡萄架下采摘葡萄晾成葡萄干,下午休憩时把脚丫子伸进透心凉的冰雪融水里嬉戏,晚上在自带天然空调的屋顶上数着星星睡觉,怎一个惬意了得。想起夏天靠空调续命的我们,一不小心还会被“救星”吹个热感冒就莫名扎心,看看人家,再看看我们。正如林宥嘉《心酸》唱的那样:“我们曾‘相爱’,想到就心酸”。而这一切并不是大自然使然,而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功劳在于坎儿井。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同时,又用明渠把天山上的冰雪融水引入村,这样下来,灌溉和饮水都不成问题。当盛夏褪去,天山的秋季极为短暂,用不了多久便进入漫长的冬季,厚厚的积雪覆盖着中国西部最北边的村落——禾木乡。这里冬季的温度经常在零下40℃以下,但在这里居住的村民早已适应了冰天雪地的生活,因为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将士的后代——图瓦人。既然是马背上的战斗民族,玩得东西应该够刺激,够惊险。小孩子们气喘吁吁地走过一米深的积雪,找一个最高的屋顶爬上去,一跃而下,这种游戏在他们话中叫做跳雪。只见他们疯叫着,一个个栽进雪里,然后不见了踪影,但是不用担心,大自然是最好的保护,这里积雪的厚度足以缓冲他们不受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