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与影子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灯光与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中心投影”现象,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物体在灯光下形成影子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所讲到的“视点”、“视线”和“盲区”在本质上和“中心投影”是一致的。前后知识的密切联系,对本节课的学习架设了良好的沟通与衔接的桥梁。此外,在初二的物理课程中,学生也已经认识了“光学”的初步知识,对“视线”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本节课中的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中心投影”现象的学习中,学生搜集生活中相应的材料,具备了分析生活中的复杂现象,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平常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分工合作、沟通交流的良好习惯;在科学预案的指导下,学习小组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第四章《视图与投影》也是反映空间观念的重要部分。本节课所讨论的“视点”、“视线”和“盲区”看似相对独立,实际上和“中心投影”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人的眼睛和点光源类比,视线与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相似,影子则与盲区类似。在学生学习了“中心投影”再讲本节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心投影”的认识,更丰富了学生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应用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含义,能够确定视点下的盲区;了解“中心投影”与“视点”“视线”和“盲区”之间的联系。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能够判断在固定视点下的盲区;感受“视点”、“视线”和“盲区”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学应用能力,体会“观察-联系-归纳”的思维方法。③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温故知新,导入新课”,第二环节“设计实验,诠释定义”,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合作交流”,第四环节“拓展提高,建立联系”,第五环节“回顾思考,前后呼应”,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活动内容:1、根据你学习的知识,完成下面题目:A处是一个点光源,BC是一个木板,请在墙上画出BC留下的影子。2、请同学们补全下列句子:①一叶障目,。②欲穷千里目,。③会当凌绝顶,。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讨论“视点”、“视线”和“盲区”的问题。活动目的:问题1的设计,主要是对于“中心投影”的复习,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也给本节课新知识的传授做了一定的铺垫。问题2的设计,是借助于学生熟悉的成语和诗句,引出本节课讨论的内容,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知欲望的目的。实际效果:在课堂上,同学很容易给出了问题1的答案(下面是标准答案),说明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是不错的。问题2中,同学们也给出了正确的答案(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语和诗句的出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成语和诗句的字面意思,学生还是充满了好奇和乐趣。第二环节:设计实验,诠释定义实验内容1:①面对黑板站立,你的同位在你的面前拿一本书,让它的正面对着自己的眼睛,当书本由远到近移动时,自己看到的黑板上的范围如何变化?如图3,同位合作,每个同学都体验一下。②如果书本位置固定,观察者前后移动,你看到黑板上的范围又如何变化呢?如图4,同位合作,每个同学都体验一下。活动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亲身体验一下影响“盲区”大小的变化因素,体会“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关系,为引出后面的定义提供活动经验;同时,在活动养成同位之间的合作意识。活动效果:在活动中,学生对于这个简单的生活事例比较容易理解,对于其中渗透的数学道理充满好奇;同位之间的合作默锲,顺利完成了实验。活动内容2:教师直接给出定义:如图3、4所示,眼睛的位置称为“视点”,由视点发出的线称为“视线”,看不见的部分称为“盲区”。如在图3中,书本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