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3页资料来源:金融时报1、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11年11月30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近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在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的首次“下调”动作。面对风云变幻的2011年国内外金融形势,中国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基调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增强了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这一年,央行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工具组合,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向常态回归,社会融资规模基本适度。这一年,央行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临近年末,央行近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交存制度,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有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稳健”,无疑是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关键词。点评:201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阴云仍未散去,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在动荡中依然扑朔迷离;另一方面,国内前几年非常态货币投放的效应逐步显现,多种因素促使物价不断走高,结构调整及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宏观政策面临保民生、稳增长、控通胀等一系列目标和任务。就货币政策来说,既要消化2009年以来信贷过度投放和“热钱”流入导致的流动性,控制物价上涨,又要确保结构调整、民生工程等刚性资金需求和防范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这种“两难”的处境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魄力。显然,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表现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从年初开始,央行就“前瞻性”地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应对通胀压力;到年中,在继续收紧流动性的同时,央行综合运用准备金、利率、公开市场等手段,恰当掌握调控节奏和重点、调整资金投放结构、引导资金投向“三农”和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到年底,随着通胀势头得到有效抑制、经济下行风险的逐步显现,以及市场流动性出现紧张局面,央行再次“前瞻性”地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适度释放流动性,以防止出现经济过快下滑的风险。应该说,2011年的货币政策集中体现了“稳健”二字,既抑制了物价上涨,缓解了通胀压力,又使经济得到比较平稳的发展。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准确地研判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走向,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既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也具有显著的灵活性,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以充分体现,避免了经济“硬着落”和陷入“滞涨”的风险。通过2011年在如此复杂形势下的货币政策实际,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宏观调控手段日益成熟,完全有能力应对更加复杂的形势,担当起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点评人: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史建平2、社会融资规模纳入金融宏观调控监测分析指标体系第2页共13页第1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3页2011年10月20日,央行发布2011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9.80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6万亿元。至此,央行已经按季公布了前三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情况。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与经济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理论研究与政策操作都需要能全面、准确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全口径统计指标。自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以及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部署2011年一季度工作时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以来,央行开始调整金融统计口径,并将社会融资规模纳入其中。2011年4月14日央行首次对外公布我国当前社会融资规模;5月20日,央行发布了《社会融资规模构成指标的说明》。新指标的提出,不论是对市场参与者还是对监管部门来说,都是一个“新”指标,其具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