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第二课终结帝国话共和——《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分析【思路分析】充分尊重和体会教材内容,领会课本知识点透射的核心思想,以历史新课标为指导。以“设问引学—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归纳升华—发散思考”为主要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辛亥革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体验历史、主动探究历史和深入感悟历史的能力。【前期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的第二课,主要讲述辛亥革命的背景、爆发、过程、结果及意义,内容较多,结构完整。课标内容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本课第一目“武昌起义”,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强调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的全过程。第二目“中华民国的建立”,涉及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必须熟识的知识;第三目“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讲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阐述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评价要向学生交代清楚两种不同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肯定它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在专题三中上承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近现代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里程碑。今年是辛亥革命101周年,对于这个时期的历史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历史素材也很多,为引起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和顺利完成教学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史料,成为教学的有利条件。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史实信息,由被动压迫学习向主动自主学习转变,对历史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指导和帮助,因此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节奏和知识容量。【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的基本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概述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过程。2.阐释兴中会、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临时约法等知识点。3.归纳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1.自主阅读,查阅资料,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2.分组合作,互相讨论,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革命志士的勇于牺牲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2.领悟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艰巨和曲折性,珍惜生活的来之不易。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师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设问法、情节创设、分组学习等方法,由浅入深,由低层到高层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本课知识。学生采取阅读法、讨论法、等积极投入学习。1四、教学用具①电脑平台、投影及音响设备;②有关“武昌起义”的相关视频资料,本课的PPT课件。五、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流程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情境创设:101年前,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一声枪响犹如黑暗雨夜中的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王朝,继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主革命运动。这场运动在中国的土地上不仅结束了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还终结了一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教师设问:101年前的这声枪响指的是什么?指点迷津: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掀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以比喻加概括的旁白创设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在上课之初就深深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设问,一方面引起学生思考,另一方面也考察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新课教学一、惊天动地话武昌标题点题:惊天动地话武昌教师设问:辛亥革命爆发已经整整101年,那么革命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设问1、辛亥革命为什么会爆发?2、武装起义为什么会发生在武昌?3、武昌起义成功后中国政治将走向何方?材料展示:展示《时局图》和《辛丑条约》文本,分析背后的历史史实,得出当时的社会背景。接着打出孙中山简介,介绍革命团体的建立和发展。展示“兴中会旧址”、“同盟会成立”、“黄花岗起义”三幅图片,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和图片,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史实。教师讲解四川保路运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