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二战后苏联改革的背景。2.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人改革各自的特点。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苏联的经济改革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产量低。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2.措施农业方面(改革重点)(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3)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1)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2)给企业部分权利(3)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没有结合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于求成;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等。知识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在企业管理方面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②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2.结果(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1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距离。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成效不大。知识点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2.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一个对象:“斯大林模式”。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四点措施:扩大自主权、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承认市场调节、实行政治“民主化”。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史料一(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产量方面将超过……美国①。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②。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③。——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解读]①②③处共同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脱离实际,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思考]根据史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提示】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说明: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2成了荒漠。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④。第二阶段……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⑤……第三阶段……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⑥。[解读]④⑤⑥处说明苏联的经济不断滑坡。[思考]根据史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提示】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史料三“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