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任务及发展趋势摘要:从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内涵出发,认真讨论了学科的研究领域范畴,并且回顾了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过程,就该学科的主要研究任务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几点关于促进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的建议。关键字:农业水土工程任务发展趋势Abstract:Fromtheconnotationofagriculturalsoilengineeringdisciplines,carefullydiscussessubjectresearchfieldinagriculturalprojects,thedevelopmentstage(or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applicationinengineeringofdeeplevel)isanalyzedandthetrendofagriculturalsoilengineeringdisciplineswereappraised.Keyword:thesubjectofagriculturalwater-soilengineering;Mission;Developmenttrend1.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内涵及其研究内容1.1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内容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是介于工程、农业生物和资源与环境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3]。它既不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代名词,也不是农田水利工程、水资源规划利用、土地规划利用和水土保持几个专业的简单组装。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强调水一土一作物之关系,并把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水与土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地表物质(水、盐、泥沙)迁移与能量转化规律的研究作为学科的基础和主线。作为一种工程,还必须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改造世界,按照农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必要的规划、设计和资源投入,来控制地表物质迁移、获得效益,并为持续性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1]。可以说,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是把土壤、植物、大气作为一个整体,用连续的、系统的、动态的观点和定量的方法,研究地表物质(主要是水、盐、泥沙、污染物与养分)迁移与能量转化规律及其工程调控措施与技术装备,最有效地利用水土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并为农业的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土资源环境的科学[4]。它的主要领域是研究以土壤一作物一水关系为中心的农田水分循环规律与有效的调控措施,达到持续性土地利用的目的[2]。1.2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内容在农业节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的某些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重点研究内容是农业节水理论、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与节水灌溉设备、中低产田改良的排水技术、水资源持续利用理论与工程技术、灌区用水管理、农业水土环境监测、修复与保育、农业高效用水的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理论和新技术。1.2.1农田物质迁移规律及其调控机理[5]该领域主要研究农田水肥的运移规律及最优调控机理。包括农田“五水”(大气水、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水)转化的机制及其数值模拟;农田水盐运移规律与溶质传输模型;农田水1热耦合运移及水热转换关系;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简称SPAC)中的水分传输机理、水分传输的动力学模式及其计算机仿真方法;作物水分散失与光合作用的耦合模式;农田作物蒸发蒸腾量与流域蒸散发量的计算方法;作物对地下水利用量的计算方法、不同地下水埋深的潜水蒸发规律及其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水分循环与水平衡的影响,农田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联合最优调配的理论与方法;以节水高产为目标的土壤水调节模型;灌溉水(降水)—土壤水—作物水—CO2同化—干物质积累—经济产量间转化效率的计算理论与方法以及提高各环节水量转化效率的农田节水调控原理与方法;农田盐分平衡的计算及其调控;溶质(主要的化肥农药)和污染物等在土壤水—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土壤侵蚀量的计算及泥沙随水流在地表的运移规律,需从土壤水动力学与土壤物理学理论出发,对降雨后水分与溶质沿坡面流动过程、雨滴击溅与径流侵蚀过程以及黄土坡面降雨漫流的数学模拟等进行研究。1.2.2逆境对作物的影响机制及其持续农业中的水分调控包括水分亏缺(或水分胁迫与干旱)对作物光合作用、生长和产量构成等因素的影响关系;土壤水与含盐量水平对植物根系吸水、水分散失和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水分过多(渍或涝)对作物的影响;作物耐旱、耐盐、耐渍涝的定量标准;作物水分状况的定量诊断方法,特别是用红外测温或遥感信息诊断作物水分状况的问题;土壤水分对作物有效性动态评价理论;探讨作物缺水受旱状况发展进程的模式,确定各种作物不同产量水平时所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