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伊朗长大》有感其实我是一个对政治很不感冒的人。电视上播出政治新闻时直接换掉频道,翻开报纸杂志时也只是关注娱乐、生活文学版块,悠然自得的过着所谓文艺范儿宅男式的生活"所以也没想到这样一部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会如此吸引我,或许是因为动画片的独特功效,或许是因为伊朗浓郁的异域风采,或许是因为玛嘉—一个伊朗人眼中的伊朗,与我们脑中的那个宗教与恐怖主义、文化与神秘感并存的国度并不是那么相像""先从电影的译名聊起,其实比起《茉莉人生》,我还是更喜欢《我在伊朗长大》这个名字。“茉莉人生”似乎听起来更像是一部浪漫的、励志的、温馨的女性文艺电影,似乎听起来也与一般女性电影所走路线相同——一个“简爱”式的女孩经历多重磨难最终蜕变为坚强女性,这样的译名,非但体现这部电影的特色,还抹上一种庸俗色彩。“我在伊朗长大”传达的信息则很丰富。1)这是一部讲述自身成长故事的故事。2)故事发生在伊朗,伊朗,我的祖国给我刺上了怎样的烙印。3)在伊朗长大的童年又给予我怎样的未来。也许你会说,“茉莉”寓意洁白清高,不与世俗同伍,用来形容女主角女性意识,更深入地说是自由意识可能很合适。我并不这么认为,茉莉的确是重要的意象,可它在电影中的镜头加起来只有短短不到一分钟。而且似乎用茉莉来形容玛嘉的奶奶更为合适,玛嘉自由叛逆,却无法从纠结矛盾中真正走出来,也因此才选择了逃避。最能抓住电影灵魂还是电影的本名《波斯》,作为波斯-这个曾经辉煌古国的后代,电影或许盼望当代伊朗人尽情反思,明月换了一拨又一拨人看,那份原乡情怀与民族的自豪骄傲怎样才能永恒流传。herstory,是在说这是她的故事,herstory则与history相对,女性同样可以创造自己的历史,尽管更加艰难。作为一部政治色彩的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并没有直接表现当时的政治运动,只是透过一个小孩单纯眼睛的过滤,为我们描绘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以及它的子民们的生活。其实这部电影能收到戛纳的青睐并不意外。戛纳电影节作为最富盛名第1页共5页的国际性电影节之一,它一直有着政治偏好,或许是因为此类影片思想性更浓厚的缘故,与政治挂上钩的影片总能赢得大奖。从纪录片《德拉奎拉:战栗的意大利》(《德拉奎拉:战栗的意大利》以记录09年意大利阿奎拉地震后重建工作出发,揭露意大利政府地震后故意拖延灾民安置工作,借天灾谋求政治利益,而“德拉奎拉”也借英文“吸血鬼”谐音暗讽在民意调查中人气降至最低的意大利政府贝卢斯科尼。)到充满政治说教的巴西影片《盲》。甚至第61届戛纳电影节开幕时,评委主席西恩·潘在开幕记者执行会上声称“政治应该介入每一个角落”,法国导演利查德·布夏雷宣称“在布景、音乐、音响、色彩、画面、人物的选择里,都有政治”""我真的不知道真正的艺术该不该与政治扯上关系。作为一部动画片,但显然本片并不是为小朋友而准备的。影片以玛嘉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探讨了宗教、信仰、民族等敏感话题。加之影片背景更是设在伊朗这个超敏感地区,所以本片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深刻的政治印记。其实以儿童为视角来展现伊朗高度政治、宗教化的生活,《我在伊朗长大》之前就有很多经典的例子。无论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还是《小鞋子》,无论是《白气球》,还是《苹果》,都是以孩童的视角观察世界、理解生活的巧思之作。个人认为用动画片来讽刺政治(虽然这部电影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讽刺政治)的做法十分高明。首先,面对电影审查制度的高压,以动画包装政治显然可以达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效果,这些杂糅着儿童稚气与成人智慧的影片,也已经成为伊朗电影的一面金字招牌。二来,直接以真人来演绎政治电影也未免有些无聊,同样会为演员带来不小的压力。而动画片可以充分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夸张等方式充分表达影片主题。再加上作品黑白灰插画风格,赋予了这部电影耕读哟的思考与灵动。例如:1)家人向玛嘉讲述伊朗的伊斯兰革命等历史事件时,采用了皮影式的过度,体现了小玛嘉的童真与幻想,也映出高压政治下,人们如同傀儡、行尸走肉样的活着,而没有自由地生活。黑白的线条,少了郁郁葱葱,却是另一种馥郁,它用一种单纯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