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祝福》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祝福》描述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将祥林嫂的悲剧放在“祝福”的热闹情景中来描写,刻画出祥林嫂周围的各类人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各种态度,从而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2、解析:《祝福》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采用倒叙手法,先写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悲剧的主体部分,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主题。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作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二、目标及解析1、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解析:(1)把握人物形象是理解小说反封建主题的关键,学习时,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来挖掘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2)本文通过人物不同时期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悲惨遭遇,学习时可以通过这些买描写,尤其是人物眼睛的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同时,学习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3)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因此,要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文章把祥林嫂的悲剧故事放在祝福的情境中来叙述是有其深意的,要注意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文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是本文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祝福”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2、探究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学习本文的重点,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也就明确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四、教学支持条件1、重视预习环节,通过课前阅读全文了解小说内容。2、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把握课文主题。3、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课时:三课时六、教学设计过程(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概括各部分内容。2、理解倒叙的作用。1、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介绍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2、整体感知,把握情节。问题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师生活动: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意图:理解倒叙的作用。了解背景导入新课整体感知了解情节课文小结练习巩固分析人物学习写法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问题2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师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勾画分析,教师指导。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