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18山东潍坊3月联考)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唯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D从材料信息可知,雅言是正言,即官方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操鲁语,但在诵读《诗》《书》和执礼时,必使用周的官方语言。这表明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其他诸侯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也可以通过其他地方语言传播,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故C项与史实不符。2.(2018安徽“江南十校”3月联考)《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由此可见()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答案B孔子认为《周易》中蕴含的“德义”与自己主张的“为政以德”是相通的,这说明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故选B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道家学派和儒家代表孔子虽然都对《周易》表现出极大兴趣,但只是从中各取所需,未体现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可排除D项。3.(2019河北沧州模拟)“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孟子认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才可以使天下归服”,强调以德服人,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因此C项符合题意。“王”字在甲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与孟子观点相左,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可排除B项;宗法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D项。4.(2019山东临沂模拟)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答案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儒学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主旨无关。5.(2018宁夏银川一中月考)据《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郑国星占家裨灶预言郑将发生大火,人们劝子产按照裨灶的话,用玉器禳祭,以避免火灾。子产回答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这突出反映了子产()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C.发展了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D.反对尊神敬天答案B“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反映的不是天人合一思想,故A项错误;“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表明日常行事应该关注人事,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故B项正确;子产所处的年代在荀子之前,故C项错误;材料意思不是反对尊神敬天,故D项错误。6.(2018河北衡水中学3月质检)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A.反对财产私有制度B.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C.建立博爱互利社会D.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认为,单纯依靠血缘亲情并不能维护社会秩序,人们应互爱互利,而不能自私自利。这反映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其主张建立博爱互利社会,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项;该思想家指斥“各爱其家”的行为,故D项与材料信息相左。7.(2018湖南十三校一联)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