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互逆命题(2)[教学过程]1.关于课本提供的讨沦活动这节课应进一步关注《标准》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等,这些过程性目标的落实。课本提供了一个根据条件观察图形、做出猜想、证明猜想的讨论活动.设计这个活动,学生既经历合情推理,又经历演绎推理,不断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实际教学中,在学生做出猜想并表述各自的证明思路后,可以讨论以下问题:(1)在图11-16中,如果DE//BF,∠B=∠D,那么你得到什么结论?证明你的结论.(2)在图11-16中,如果AB//CD,DE//BF,那么你得到什么结论?证明你的结沦.(3)小明从上面的讨论中,发观:“如果任意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问题(1)、(2)构造了课本中讨论的关于图1l—16的一个命题的逆命题.设计这3个问题,实质是在不断依据有关平行线的互逆命题进行推理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探索图形的性质要关注图形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对于问题(3),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反例的作用,小明所说的命题是假命题(符合命题条件的两个角可以互补),如果学生举反例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适当帮助.但是,教学中无须进一步探索满足条件的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更不必给出“两条边互相平行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结沦,设计问题(3)仅仅是为了突出反例的作用.2.关于课本提供的探索活动设计这个活动,实质是促使学生主动地把一个新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经会解的问题,通过证明这个命题,又一次感受欧几里得“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个又一个命题”的方法,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个探索题.比如,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或一题多解的探索。3.例题教学本课时课本没有编排例题,建议在实际教学中另加一个计算题,为学生提供计算题书写的示范.比如,如图,点D在△ABC边BC上,且∠ADC=75°,∠1=∠B,求∠BAC的度数.解:因为∠ADC=∠B+∠BAD(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B(已知),所以∠ADC=∠1+∠BAD(等量代换),即∠ADC=∠BAC.因为∠ADC=75°(已知),所以∠BAC=75°(等量代换).4.小结(1)图形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常常决定了有某种特殊的“数量关系”。比如,如果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那么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反过来,图形的特殊的“数量关系”常常决定了图形有特殊的“位置关系”.比如,如果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那么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从而体会形与数之间的内在联系;(2)回顾我们曾探索得到的关于图形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互逆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