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第三板块:交锋时刻《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回顾辩论过程。2、感受作者在辩驳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素养。3、培育听、说、辩的意识,训练听、辩、说的能力。教学设想(1)、大致梳理文章结构,回顾辩论的斗争过程,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辩驳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素养,让学生明白辩论的基本要求。(2)、通过课堂模拟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就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命题进行初步的辩论,再将学生不成熟的辩论与大学生训练有成的辩论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到差距,从而增强辩论的意识,明确奋斗的方向。重点难点重点:感受优秀的言语素养、培育言语意识、训练言语能力难点:梳理文章结构,再现辩论过程。策略与手段通过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回顾交锋过程;设计活动方案,指导学生主动发言,恰当地应对辩驳。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拆除派的声音越来越大,梁思成不得不为之一搏。他抱病写下了本文,发表于1950年5月7日出版的《新建设》杂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二、梳理文章结构,回顾辩论过程1、明确何为辩论:辩论的定义: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2、引导学生寻找主张拆除者的理由。(齐读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归纳)参考:“失去功用”、“阻碍交通”、“封建遗迹”、“有利可图”。3、进一步引导学生分组寻找主张保存者的反驳言辞,概述四次交锋过程。过程再现:三、结合辩论的过程,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此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素养。让学生就每一个交锋过程,说出自己在此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作者体现出来的优秀言语素养。如:①善于倾听②目光长远③视野开阔④学养深厚⑤角度新颖⑥以情动人将学生感受到的“优秀素养”用一个“力”来板书。趁机告诉学生:辩论要据理力争。巧妙过渡:辩论中素养固然很重要,然而这样的素养是建立在“听”、“说”这两种基本言语能力之上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重点来训练一下“听”、“说”的能力。四、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1、“听”、“说”的指导。A:“听”的指导:①尊重说话人,虚心真诚地听,不能打断说话人。②用心地听,记下对方言语的要点。③思考对方言语中的漏洞。B:“说”的指导:①说话的语气温和、不能太绝对,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②言语清晰、响亮,体态自然得体。③言语全面委婉,不露破绽。2、听说训练:一列火车快要进站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铁轨上有一群孩子在玩耍,司机想把车驶向右边废弃的铁轨,一看,呀!这铁轨上也有一个小孩子在玩耍。司机心想,我只有两种选择?往前走,一大群孩子受害;驶向右边,杀害了一个很听话的小孩。司机心理很矛盾,往前走吧,谁让他们在不能玩的地方玩呢?往右走吧,受害的毕竟只有一个人,但会不会给人一种误导:在使用的铁轨上玩是不会有事的?请同学们假设自己是火车司机,做好选择,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指导学生利用好下面的表格进行听说训练:学生听众参与情况记录表姓名日期辩论题目请陈述自己的观点:请表述自己的理由:①②③④请做好听写要点记录正方辩论要点反方辩论要点①②③④①②③④你的反驳操作步骤:1、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准备自己的陈述。2、让部分学生自愿站起来陈述,要求其他同学将自己所听的要点记下来,并注明是谁说的,然后进行思考,准备好自己的反驳。3、让学生就自己所听的要点展开自由反驳。四、体验反馈1、让同学们对学生们的辩论进行评价。反馈指导:从听、说两个层面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在学生的评价之后再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要求,激发学生观看专业辩手的兴趣。2、在观看视频比较后找到差距,明确奋斗的方向。五、小结作业:阅读讲义上的“技法理论实例分析”。(旨在让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辩论要求落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