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02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新疆是我国西部开发重要的边疆省份之一,新疆的自然环境特点对人口、城市的分布和农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是我国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选择新疆作为案例有极其鲜明的代表性。通过新疆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有关资料的分析、归纳区域特征,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使学生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2)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地理因素,初步学会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2、过程和方法:通过绘制简图表示新疆地形分布特点,学会用简图表示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三)教学重点:绿洲的分布“三山夹两盆”、以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是本区主要自然环境特征,形成本区高山、荒漠、山地牧场及绿洲等自然景观。绿洲是新疆耕地、城市、人口及国内生产总值集中分布的地区,引导学生分析绿洲的分布有助于理解本区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突出水对本区域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影响,为学习绿洲农业打下基础,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人们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四)教学难点:如何从“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和绿洲”图中获取新疆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点及绿洲在干旱地区的作用,并迁移到整个西部地区,引导学生思考人们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问题。突破方法:从图6.33和6.34入手,将塔里木盆地周围城市标注在地形图上,引导学生观察城市的分布和地形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区内的发展扩展到区际间的联系和发展。二、教学方法地理图像导学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指导”——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地理图表,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资源、环境观的渗透。三、学法指导新教材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重视学生自主发展。为体现此教学思想,本课主要设计以下的学习方式:1、课前学生收集有关新疆的自然环境、特色产品、风土人情等资料和图片。2、给学生读图提纲,明确提出读图要求,学生通过读书、读图,尝试独立地从课文和各种地理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3、指导学生归纳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如:新疆的地形归纳为“三山夹两盆”。4、课堂上启发学生与教师互动,思考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四、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设问:到超市里看见哈密瓜,我们就会想到哪一地方?一提到新疆,你还会想到新疆的哪些地理事物?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新疆的图片和资料。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直接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讲授新课:一、高山荒漠和绿洲1、位置、面积、人口教师:幻灯片展示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并在新疆所在的位置闪烁。学生活动:读图描述新疆在全国的位置。阅读地图册P28,说出新疆的面积、人口和民族特点。学生归纳: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以维吾尔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2、“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教师:出示读图提纲(1)阅读课本图6.31新疆地形与城市的分布图,找出新疆主要山脉和盆地,归纳地形分布特征。(2)完成P41活动题1,简单画出新疆的主要山脉和盆地,体会“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3)根据图6.31的图例,找出哪些山脉的海拔超过雪线,这些山脉对于新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落实课标,明确区域在全国的位置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用一定的时间自学、读图、填图,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教师及时指导,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