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相似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全等内容的拓展与延伸,相似是初中数学很重要的一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更是重中之重,判定和性质在证明、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计算线段和角。本节通过实践活动的事例,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猜想、推理论证、分析归纳结论的过程,体会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学生感悟类比与分情况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相似的应用价值。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数学思考1、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学生感悟类比与分情况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2、经历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结论的过程;3、在定理的论证中,体会转化思想的应用。解决问题会运用“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进行简单推理。情感态度1、从认识上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认识事物,从思维上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展开思维;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度量验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重点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它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难点1、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2、理解对应边的含义。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复习旧知引出新知活动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3合作探究推理论证复习旧知,激发学生探究三角形相似条件的学习欲望。探究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体会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必要性;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从理论上对探究结论进行证明。活动4新知运用解决问题活动5知识梳理布置作业通过例题、练习的分析、证明,培养知识的应用能力。回顾本节内容,反思总结,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教学过程设计: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1、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常用的方法有哪些?3、类比判定三角形全等的SSS方法,我们能不能通过三边的关系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复习旧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熟练回答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义法与平行法;2、将学生的答案按顺序SSS、SAS、ASA、AAS、HL整理,并引导学生按顺序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复习旧知,承前启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简单方法和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回顾三角形全等条件;用类比展开思维,按顺序展开探究。活动21、动手操作:在一张纸上画了两个三角形:△ABC与△A′B′C′,满足学生手中的两个三角形K=2或0.5把两个三角形都剪下来,比较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与邻座交流一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2、获得数学猜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1、教师先将课前准备好的纸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完成作图。2、教师在黑板上,带领学生用尺规完成作图过程。3、指导学生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比较他们的对应角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在活动中教师重点要关注:1、学生能否根据比较的结果,主动地进行判断、取得初步的结论;2、学生能否与同伴交流、讨论探究中发现的规律,并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经历实践、探究和与他人交流各自所得结论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的活动经历、感受探索过程。动手操作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由特殊的全等三角形到一般相似三角形以及类比认识新事物的方法。活动31、如何证明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呢?2、教师带领学生探求证明方法。用学生剪出的两个三角形△ABC与△A'B'C'的纸片作为模型,请同学们观察并讨论如何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3、学生说明思路,屏幕展示证明过程。4、进行必要的小结。A'ADEBCB'C'教师首先要指出:命题的正确性,还有待于理论证明。1、结合命题和图形,由一名同学口答,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已知和求证;2、教师引导学生用较小的△ABC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