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空坐标][单元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外,国家分裂,战火连绵,形势动荡。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有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统一,国力强盛,疆域开拓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有重要建树。安史之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时期的制度变革与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课标解读:1.结合三国两晋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2.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足之势形成(1)魏: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2)蜀: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3)吴:孙权定国号吴,定都建业。2.西晋统一和灭亡(1)过程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问题探究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提示: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1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应该看到,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各统治地区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确实是历史的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所以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政权特点:高门士族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东晋的士族?提示:士族的兴盛,依赖于统治阶级颁行的各项法令。法令的出台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东晋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时期。士族在政治上享有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北朝(1)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2)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3)北魏孝文帝改革①背景:a.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b.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②主要内容:a.迁都洛阳;b.穿汉服、说汉话;c.改汉姓;d.与汉族通婚。③影响: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