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从根本上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发生转化的原因;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二)教材分析:通过对电池效率的探究,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从本质上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二、教学设计在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基础上,以复习的形式引入新课,以探究一,引出问题:电流逐渐变小;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出电池效率的探究;从而引入盐桥、半电池的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Cu—Zn、铜铁原电池的探究及课本实验4-1,引导学生探究电池的效率、电池的放电能力的影响因素,以深化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从而达到判断并初步设计原电池的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②理解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③了解电池电能输出能力大小的影响因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利用实验探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对比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应用的不同,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享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四、学情及教学重、难点分析1、学情分析:原电池相关知识已在必修2模块中有所涉及,学生初步了解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及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2、教学的重、难点: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理解盐桥的作用。难点:理解盐桥在原电池中的作用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与练习讨论相结合4、教学媒介:多媒体,实验用品及仪器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新课:在前面学习中,我们知道化学能与电能可以相互转换,本章我们主要来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的装置、过程、效率。在必修2中,我们已经学习原电池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原有的知识,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使学生对本章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引出本节课题,明确学习目的。用心爱心专心进一步探究其工作原理、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法和原电池的放电能力等问题。(板书课题)第一节原电池请大家分析学案上的题目并回答相关问题:〖板书〗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两块活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作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2、原电池反应的本质: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3、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两块活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电极,两电极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要形成闭合回路。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发生的还原反应。复习巩固必修2中所学原电池知识,进一步明确原电池的装置构成、反应本质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过渡〗已知①②两装置可构成原电池,下面我们就利用手中的实验用品,来探究这两组原电池的放电情况。将学生分成二组进行,要求认真观察、记录现象,并解释现象【实验探究一】动手实验,观察、记录现象,(电流计的开始计数大小及变化、两电极上的变化)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形成通过现象→分析原因→揭示本质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明确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提示:电流计接0.6A,正负极不要接反,接好外电路后再将电极放入电解质溶液中,做好记录。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变化趋势及原因。对比上述装置,观察分析电流计指针变化情况,并分析电流大小变化的原因。学生回答:电流逐渐变小,锌片或铁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红色物质为铜,与负极本身构成原电池,使电流逐渐变小。通过现象,引出电流不稳定的原因讨论,引入盐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对比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心爱心专心负极正极e-电解质溶液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阴离子阳离子〖过渡〗请大家思考上述电池是否具有实用性?〖板书〗二、不足放电效率低原因:负极与铜离子直接接触。思考:如何得到稳定电流?【实验二】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教师总结并板书:〖板书〗三、改进思路:使锌与铜离子...